《故事》|让我对每个好故事都心存敬畏

【2016年3月13日,星期日】

作者/苏小阳Pami

我从去年12月份开始“啃”这本《故事》,直到前几天才把它看完,说实话,对于观影量和文学素养都不算太高的我来说,这本书有点难懂。但不得不说,作者罗伯特·麦基不仅对电影制作与剧本写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对文字的掌控力十分精到。

我觉得自己现在有点语无伦次,但不管怎么样,还是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放弃阅读完整本书。我知道直到我合上书本的最后一刻,我对其内容的理解也许不及作者想表达的十分之一,但不管怎么样,还是想在这里谈一谈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也许等我再多看一些电影,再多一些阅历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会有不一样的领悟。

《故事》是一部讲述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的书,书中提及了近百部电影,从剧本创作、人物心理、电影制作等多个方面来讲述了如何能拍出一部好电影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好故事。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作家和故事艺术、故事诸要素、故事设计原理和作家在工作。

PART ONE 作家和故事艺术

这一部分作为全书的引子,讲述了故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设想在地球上的普通一日,有多少故事在以各种形式传送着:翻阅的散文书页、表演的戏剧、放映的电影、源源不断的电视喜剧和正剧、二十四小时的报刊和广播新闻、孩子们的睡前故事、酒吧吹牛、网上闲聊。故事不仅是人类最多产的艺术形式,而且和人类的一切活动——工作、玩乐、吃饭、锻炼——争夺着人们每一刻醒着的时间——即使在睡着以后我们还会做梦。”

然而,我们的身边却越来越缺乏好的故事了。

作者从好莱坞的剧本开发体系及当今初生作家创作浮躁的现象上升到时代的高度来说明了当今故事创作的不易,我想这也是当今为什么好IP如此火热的原因。

“故事衰竭的最终原因是深层的。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作家总要围绕着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生、为它而死?什么样的追求是愚蠢的?正义和真理的意义是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作家和社会已经或多或少地就这些问题达成了共识,可是我们的时代却变成了一个在道德和伦理上越来越玩世不恭、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时代——一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例如,随着家庭解体和两性对抗的加剧,谁还会认为他能明白爱情的本质?即使你相信爱情,那么你又如何才能向一群越来越怀疑的观众去表达?

这种价值观的腐蚀便带来了与之相应的故事的腐蚀。和过去的作家不同的是,我们无从假定观众的期待。我们必须深入地挖掘生活,找出新的见解、新版本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创造出一个故事载体,向一个越不越不可知的世界表达我们的解读。这绝非易事。”

PART TWO 故事诸要素

第二部分讲述了一个好的故事结构需要考虑的诸多要素,包括它的情节设计、场景转折、人物设计和社会意义等。

1.故事设计内的形式差异

“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

显而易见,当你想到一个故事的时候,首先浮现在你脑海里的会是一个人,在他(她)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而这个事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某种价值观并引发了观众的某种思考,这样的故事才能称之为好故事。

这样的故事中一定会存在转折和差异,没有人喜欢看直筒筒的故事,比如皮特从生下来就很优秀,到死去时他依然很优秀,他的人生充满了掌声和鲜花,但我想应该没有人喜欢看这样的故事。故事的设计需要变化,但并非没有限度,罗伯特·麦基将故事的经典设计原理画成了一个三角。

2.故事创作限制

“故事必须遵守其自身内在的或然性法则。因此,作家的事件选择局限于他所创造的世界内的可能性和或然性。”

故事的限制性让你的想法不能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漫无目的地奔跑,不论怎样离奇的故事都应该有它的合理性,哪怕前半部分迷雾重重,最后作者都应该让观众有所知,而这样的前提是作家应对自己创作的世界了如指掌。

“一切优秀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有限的、可知的世界内。一个虚构的世界无论看上去多么宏伟,只要仔细观察,你便能发现它是那样异常的狭小。《罪与罚》是个微观世界。《战争与和平》尽管以动荡的俄国作为大背景,其故事也只是聚焦于少数几个人物及其相互关联的家庭。《奇爱博士》设置于杰克·D.里珀将军的办公室、一个飞往俄罗斯的空中堡垒以及五角大楼的作战室里。故事以行星的核毁灭作为高潮,但故事的讲述却局限于三个场景和八个主要人物。

故事的世界必须小到能让单个艺术家的头脑容纳它所创造出来的虚构宇宙,并像上帝了解他所创造的世界一样对其了如指掌。”

3.故事意义与社会

“越是围绕着一个明确的思想来巧妙地构建你的故事,观众在你的影片中所能发现的意义就会越多,因为他们会接受你的想法并将其深刻意义感悟到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与此相反,在一个故事中强行打包的思想越多,它们就越容易相互挤压,直到影片最终崩溃成一堆互不关联的概念瓦砾,没有表达任何东西。”

“每一个有效的故事都会给我们发出一个具有价值负荷的思想,实际上,它将这一思想楔入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不得不相信。事实上,一个故事的劝诫力量是那样的强大,即便我们发现它在道德上令人反感,也很可能会相信它的意义。柏拉图断言,讲故事的人都是危险的人物。他并没有说错。”

PART THREE 故事设计原理

“在故事中,我们将精力集中于那一瞬间,且仅仅是那一瞬间,人物在那一瞬间采取行动,期望他的世界做出一个有益的反应,但其行动的效果却是引发出了各种对抗力量。人物的世界所做出的反应要么与他的期望大相径庭,要么比他期望的反应更为强烈,要么两者兼有。”

观众所期待的,往往就是故事转折的那一瞬间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然而,在这个创作泛滥的时代,每一种类型的故事似乎都有了一种框架,当某种精彩的转折让大多数观众为之动容的时候,编剧们便开始大量地使用它,比如早期火热的悲情韩剧里总会有车祸或白血病的情节,演到最后观众看到某个主情节的转折便能轻而易举地知道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那么这种类型的故事所要表达的意义也就相差无几,久而久之便也不能再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了。

所以除了故事转折带来的冲突,我们还可以从别的层面来寻找故事冲突,比如故事鸿沟,即人物的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的差距所带来的系列对抗反应。比如激励事件,用以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从而产生落差。

此外,我们还需要把握好两点来控制观众的情感投入:一是移情,即对主人公的认同;二是可信,即必须使观众相信我们所创造的世界的真实性。

最后,我们需要一个无比从容的结局,展示影片的主控思想并将其升华到故事之外,展示高潮效果的影响所及并表示对观众的尊重。

PART FOUR 作家在工作

“专业作家也许会也许不会得到评论家的好评,但是他们掌控着这门手艺,能够施展出自己的天资,通过多年的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艺,并靠这门艺术为生。一个挣扎的作家有时也可能会出一件精品,但是不能持之以恒、随心所欲地驾驭自己的天资,此一故事和彼一故事在质量上毫无进步,而且其创造劳动所得收入微薄。”

所以我想,在读过《故事》之后,对于创作我又有了很多不同的体会,真心建议每一个想要拍电影的人在写剧本之前能看一看这本书,这样的话我们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电影。最后,用《故事》中的一句话来与每一个创作者共勉:

“坚持每天笔耕,一行接一行,一页续一页,一刻接一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事》|让我对每个好故事都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