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观后感

写在最前: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上海人喜爱评弹、淮剧、越剧,要你北京人去批准干什么?我们看了戏说好,不一定就好,我们的话靠不住,个人有个人的爱好,怎能作为标准?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爱好,就有价值。

——1961年6月19日周恩来总理狠批文化局

意味深长的看完这部以刮痧中医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的冲突而产生的种种困境的《刮痧》这部电影。从中我们看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的重要性,很多处细节都透漏出中美文化的冲突:对待亲情方面的差异、在人权方面的差异、在道德认知层面的差异、中医与西医的差异、法律观方面的差异……其中我特别注意到一点:美国律师将中国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描述为一个“监守自盗、欺上瞒下、暴力解决问题的坏人”,而在许大同为代表的中国人都明白孙悟空是正义的代名词,美国律师的偏见,彻底激怒了许大同,这对冲突将影片推向高潮。

结合今天的背景,我特别想具体讨论一下这种差异本质上的问题----封闭。无论是美方不认同刮痧这一中医疗法,还是美国律师在争辩中的“一派胡言”,都透漏着两个字:封闭。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许许多多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同的民族在形成过程中有不同的历史过程,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能称得上是文化的,都应该是由成千上万年历史中蕴酿出来的,我讲这个的意思是,每种文化都有其精华的一面,不然不可能形成文化。既然他人的文化有可取之处,我们就不能抱着“天朝上国”的姿态对待其他文化,历史早就给了我们警示:清朝的闭关锁国,彻底抛弃其他文化的优点,导致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

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很难。但是很难并不是说做不到。就像影片最后美国人亲自去体验中国的文化,他才真正了解到刮痧是真的有用而不是在虐待儿童,真正了解孙悟空是中国儿童心中的英雄,由封闭走向开放包容。永远不变的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到真正了解一个文化,就要亲身感受它,就要有国际视野,有兼容并包的态度,这样文化与文化间沟通的桥梁便打开了,也就不存在文化差异了。但是我前面讲到的,很难。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下,会有很强的排外性,大多数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当别人与自己起冲突时脑袋里想的都是别人的不对,那上升到文化层面,当文化冲突出现,大多数人并不会以开放的姿态分析分化的差异性,这也就导致很难做到开放包容。说多了理论层面,讲点实际的,前天《迪迦奥特曼》被全网下架,我不理解,记得在讲教学论的时候老师提到过要做国际视野下的教育教学。就是因为它渗透暴力文化?根本没有亲自看过,拍拍脑袋就决定罢了。

所以说在学生阶段树立国际视野和包容思维是个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缓解文化冲突。

你可能感兴趣的:(《刮痧》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