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看《桃花扇》: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十里烟雨重重,灯花逐水流,盛庭华宴依旧。琵琶声色悠悠,香扇桃花绣,新词一阕为君奏。”

故事发生在明代末年的南京,历史必然的力量致使一个年代的灭亡,一个悲剧的结局。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桃花扇》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以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彰显了当时衰亡的社会,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据说康熙皇帝在读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时,曾评价道:“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

男子对青楼妓女产生始终不渝的感情,放在当代看来仍是难以为世俗接受的事情。而侯方域不顾阶级阻碍勇敢地追求爱情,仅因为妓女正直善良的人格,即使处在社会底层也能散发出最绚烂的光芒。这种感情放在如今是多么地可遇不可求,而在《桃花扇》中,正是借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事,写世事兴亡之感,这是一个彻底的悲剧。

明朝灭亡后,孔尚任的父亲作为明朝遗老不由得抒发了亡国之悲和人生愤慨,他忧世的心肠、归隐的行为,都对孔尚任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尚任的岳父秦光仪也常向孔尚任讲述弘光遗事,使孔尚任萌发了创作《桃花扇》的动机。孔尚任自己说“予未仕事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最终经过作者经历种种曲折完成了这部奇作。

普贤国学堂

三百多年来,《桃花扇》曾被多个剧种上演,也曾几度被搬上荧幕。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赞道:“但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孔云亭《桃花扇》冠绝千古矣!”在抗日战争时期,剧作家欧阳予倩先生曾改编过这部剧本,将结尾改成侯方域剃发留辫,改换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后,李香君愤而和其断交,以讽喻当时的卖国汉奸汪精卫之流。

溅血点做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此处描写阮大铖等逼迫李香君嫁给漕府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后杨龙友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桃花图,这就是贯穿全剧的桃花扇的来历。“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桃花扇》中的人物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而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不是个人,也不再是社会,而是历史的强有力的推动。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提到:“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矣!”书中人物的精美描写更体现出其悲惨命运,在个人与历史的对抗中,人的力量永远也无法最终战胜宇宙和历史,也永远无法超越自己的时代,所以这种毁灭是必然的。

普贤国学堂

《桃花扇》更是少数能将悲剧精神贯彻到底的作品,作者没有为这些不幸的人物寻找出路,他以悲剧结局更加清晰和残忍地向人们展示了这种分裂,并且是永远无法弥合的分裂。清代沈默为此剧作跋语讲到:“《桃花扇》一书,全由国家兴亡大处感概结想而成,非为儿女细事作也。大凡传奇皆主意于风月而起波于军兵离乱,唯《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变迁,而借波折于侯李,读者不可错会,以致目迷之于宾中之宾,主中之主。”客随主便,加深了悲剧意蕴。

《桃花扇》作为戏剧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它像一条缎带,给现代人一个回到从前的机会,去反省现代人无意间的流失,那是现代工业社会一种不可取代的灵韵。如今我们追求着自我满足,那些媚俗与现实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而我们那份内心的宁静却无迹可寻。我们借着它去体会古人的情感和历史的遗迹。“白骨青灰长艾箫,桃花扇底送南朝。”书中的悲哀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悲哀,叹亡国的苦痛,叹今人的麻木。

普贤国学堂分享《桃花扇》,此书以个人私情的狭隘小天地上升到民族大义,家国之情。“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也许对于人生经历似乎不够跌宕的普通人,难以理解这部恢弘考究的著作,但这正如一壶好茶,需要你不断地去品去懂。我们后人翻读,何尝不能看作从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呢?人生的跌宕起伏与沧桑,世事的更迭与无奈都蕴含其中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戏看《桃花扇》: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