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仁兄的文字功底很好。只是对于这种积木式、做加法、构建概念逻辑与思想体系的学习之路,我个人有些不同看法。那些以理论研究为职业的人士,或许需要做这种框架构建,以谋得学位、职称与稻谷,除此之外的人如你我等,如果陷入了概念逻辑框架的迷阵,即便能理出些头绪,也很容易陷入一己的自洽自圆。那些体系框架中,未必有智慧,恰恰可能是智慧之障,不破除不足以发智慧。

侠辉的几段文字,我以为是非常简捷敏锐的。我们仰视经卷经典,这种仰视本身,已经人为切分出二元对待:卑微、空虚、无智的自己,和高山仰止难以攀援的经典。我们下苦功读经参经悟经,这就是攀缘心;下苦功而不得其法,于是转而仰视说经的法师、研究经典的学者教授,这仍是攀缘心。法师、学者、教授的条分缕析、概念讲解、逻辑梳理容易懂,于是我们以为自己长智慧了,进入经卷了。其实那些讲解只是学者们一己的概念搭建,我获得的所谓感悟,其实很可能只是抚慰填补了一下我内心最真实的卑微、空虚、无智,是一次小小的自嗨而已。所以,法师学者教授们那些高大上的概念、逻辑、理论构建,于我的价值,其实只是一种reaction formation,用来填补、对治、抚慰、掩饰自己真实的卑微、空虚、无智的一张张反向面具。但我们的使命不是构建美轮美奂的面具,而是以经卷为镜子,以书籍为镜子,以生活为镜子,真正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一旦看清自心,也许那些经卷根本就是讲自心,也许很多的理论阐发、框架构建根本是隔靴搔痒,甚至是凝固的障碍。

因为我自心空虚、卑微、无智,所以转而攀缘充实、高尚、智慧的经卷、经论,以为攀到山顶就能驱散内心最真实的无智;攀缘过程中,我以为越用功苦修,获得的回报就越大,我的智慧果位就越高……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格撕裂游戏:就象一根橡皮筋,首先把自己偷偷钉在空虚、卑微、无智的原点上,同时又极力掩盖,并发奋向经卷和智慧努力攀缘、前行。人的一生,就成了挂在原点,向终点努力拉长的橡皮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