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给你留下了什么--亲人篇(二)|母亲


为什么是“母亲节”,不是“妈妈节”?

文章命名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到底是用“母亲”还是“妈妈”?特意查证,原来还真有区别。

除了"妈妈"口语化,"母亲"书面语的区别外,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母亲"是有血缘关系的,而"妈妈"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六七十年代,国人都称周夫人为邓妈妈,但称邓母亲却不行;现实中称配偶的娘可叫妈妈,叫母亲却不太妥;还有干妈可以,但没有干母亲一说,爸爸和父亲区别也是如此。

再往前说,母、妈、娘也是不同。

母,是敬称。母亲是和父亲并称的,特指父亲的正妻。古时有父亲大人,母亲大人的说法。庶子女称嫡母为母亲,大娘。称自己的母亲为姨娘。嫡子女在内称嫡母为娘,在外称母亲,称庶母为姨娘。看过红楼梦就知道,探春喊王夫人(贾政的正妻)为母亲,却称呼自己生母赵姨娘(贾政的妾)为姨娘。

娘,生养之人,自己生母,养母都叫娘。乳母也是娘(只能称奶娘)。

妈,有子女的人。大户人家,家里的管家婆子都被称为某妈妈,青楼里的老鸨也是妈妈。皇宫里的宫女再老都是姑姑,不能叫妈妈,因为宫女一生未婚嫁,没有子女,看过清宫剧的你,肯定熟知这些称呼。


那年寒假的上午

小的时候,春夏秋三季都有农事要劳作,只有入冬,父母才有休息的时间。父亲偶尔会出去打打牌,母亲则在家里帮我们几个做衣服、纳鞋底、准备来年穿的新鞋子。

纳鞋底做新鞋,对鞋样、鞋码很是讲究。

还记得,家里的床垫一掀开,总是能看到裁剪考究的各式鞋样,有小孩的、大人的、单的、棉的,款式大小都不一样。给谁做鞋,就拿着被床垫压的平整的鞋样出来,依样裁剪布料。

那年寒假的上午,阳光甚好,姐姐弟弟都出去玩了,父亲也不在家,只有我和母亲。在老房子的堂屋门口,母亲把缝纫机往外挪了些位置,这样阳光刚好可以照到她身上。她照例在缝纫机旁修补旧衣物,我坐在小板凳上,倚靠着门板,手里拿着《红楼梦》,时不时的跟母亲搭着话,复述一些书里的情节,岁月甚好。

快到做午饭的光景,我跟母亲讲了个笑话。

小明想提醒他二舅买菜,对着往外走的二舅说:“买舅啊,二菜”。母亲听后,反应了两秒,然后一直呵呵笑。几分钟后,有个卖豆腐的小贩在村里吆喝“豆腐,豆腐,卖豆腐喽”,母亲张口就说:“买楠啊,豆…”(楠是我的小名),后面的“腐”字还未说出口,我俩就都笑了,我说:“妈,您这学的可真快”。

这是记忆最深的,和母亲独处的时光。


记忆中

别的婶子、大娘在唠嗑、麻将的时候,她在昏暗的金针菇大棚弯腰低头,从早干到晚,只因大棚里的家伙是我们家的第二收入来源,马虎不得。尽管一天下来,腰已经直不起来,第二天依旧精神饱满的继续,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前后大约持续小半年。

从小我们四个在学校没穿过脏衣服,因为她说衣服破点、旧点没关系,但脏不得。忙完一天的劳动、家务后,我们都睡了,她可能还在洗衣服。忙歇时,院子里会晾满冒着热气的衣服,那是她刚刚用电熨斗烫过的。

每次回家临走前的那顿饭,总会有炒鸡蛋,有时葱花炒蛋,有时番茄炒蛋,只因我曾经说过喜欢吃炒鸡蛋。

……

在外读书,出来工作,很少再有和母亲独处的那种娴静时光,儿时的回忆,总是经常想起。


关于母亲,更多的情感是在心里

只希望母亲在未来的日子能够:

多听子女劝,不要太辛苦!

按时按点吃饭,不要太晚睡觉!

定期体检,身上有不舒服的地方及时就医,不要忍着!

儿孙自有儿孙福,您该做的已经做的很好,接下来的日子该跳舞跳舞,该旅游旅游!

女儿只希望您和父亲身体健康,吃想吃的美食,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情!

有关父亲,当然是父亲节再写啦。


和母亲相处的时光中,哪个情节让你记忆最深?

欢迎留言,一起分享儿时的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Ta,给你留下了什么--亲人篇(二)|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