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的起源看货币功能与商品的关系

石和农作物等大多数在商品期货市场中交易的物品。在古代,不同地区主要的大宗商品是不同的,比如牧区就是牛羊,一些地区会是咖啡豆、橄榄或者谷物等农产品。而以物易物最大的问题是,我想要你的东西,但是你想要的东西我却没有,于是我们的生意做不成,这样货币作为一种媒介就有它存在的必要了。早期为了便于交换,大家都把自己的东西的价值,按照一种所有人都有的或者容易获得的、价值被大家认可的货物,进行折算。这种作为交易媒介的物品,就成为了早期的货币。 因为它们都是实物,因此也被称为实物法似乎有问题,甚至你恐怕都不能同意,因为大金字塔的历史都已经有4600年了,虽然过去中国的历史书说它是奴隶建造的,但是今天各种证据显示它的建造者主要是“自由民”,是自由民就要付报酬,这样在大金字塔面前,你不能说货币只有3000年的历史。除此之外,在世界上还发现了很多类似货币的东西,比如贝币或者中国古老的铜豆(被称为铜贝)。于是有学者就把货币的历史不断往前提,各种说法中,最早的推进到7000年前了。从3000年到7000年,时间差了一倍不止。差异如此之大的根本的原因在于什么是货币看法不一,这也导致了今天对“比特币是否是货币”看法的差异。不过经济学家们在一点上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在英语里叫做Barter)要先于货币的出现。那么,以物易物的交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是1万年前出现的,因为直到那个时期,人类才有了多余的物资可以用于交换。在货币和以物易物这两件事之间,它们出现的次序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如何出现了等价交换的本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假设:人们为了实现等价交换采用了贵重金属这样的货币,但是亚当•斯密的论述是很可疑的,很难直接从以物易物跳到金属货币。中间一定有一个过渡阶段,那么,是如何过渡的呐? 寻找证据有三种方法,考古,寻找活化石。由于早期缺乏文字记载,很多东西是不是货币也无法判断,倒是寻找活化石的方法会提供鲜活的证据。 今天,在非洲东海岸之外有一个雅浦岛,岛上有5000到6000名居民,他们保持着非常原始的生活方式。由于岛上没有贵重金属,因此当地的土著人使用一种被称为fei的巨石作为流通的货币,我们权且称之为费币。费币这种巨石形状非常像中国的磨盘,呈圆饼形,中间有个眼儿,虽然有大有小,但是小的也需要四个人才能抬得走。对费的研究,揭示了货币产生和早期进化的很多秘密。 首先,当地人为什么用这么大的,并不方便携带的石头作为货币呢? 研究中很快发现,当地人即使使用了费币购买了所需的物品,但实际上很少将它们搬回家,而是简单地交割一下所有权,到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家结一次账,你从我这里买东西花了5个费币,我从你那儿买东西花了3个费币,最后抵消掉彼此相欠的,你只要给我2个费币,指一下哪一块费归你了即可。当然,这两个费币也不会搬走,只要记住所有权转移了就可以了。这种结算方式其实世界很多国家在结算大宗黄金储备时依然使用,因为它们都放在美联储的金库中。掉期这类衍生品,也是这样,不动本金仅仅结算一下。费币只是记账的工具。活化石告诉我们,即使在远古,费币作为结算工具的用途,可能比作为财富的载体更重要。事实上,今天的支付宝从某种角度来讲,也不过是费币一类的结算工具。费币的研究还证实了最早的货币其实是“大宗商品”,不是那些便于携带的贝币,更不是贵重金属。 大宗商品在今天包括石油、矿石和农作物等大多数在商品期货市场中交易的物品。在古代,不同地区主要的大宗商品是不同的,比如牧区就是牛羊,一些地区会是咖啡豆、橄榄或者谷物等农产品。而以物易物最大的问题是,我想要你的东西,但是你想要的东西我却没有,于是我们的生意做不成,这样货币作为一种媒介就有它存在的必要了。早期为了便于交换,大家都把自己的东西的价值,按照一种所有人都有的或者容易获得的、价值被大家认可的货物,进行折算。这种作为交易媒介的物品,就成为了早期的货币。 因为它们都是实物,因此也被称为实物货币,或者商品货币。这时的通用的商品,实际就是货币。比如考古中,发现焙烘房遗址出土最多的是钉子。这些物品除了价值被认可外,还必须具有流动性,也就是说,如果我拿它们换生活必需品,必须有人要,而满足这些条件的,只有当地出产的大宗商品了。其实,这种变相的货币今天依然在使用。比如在中国,茅台酒、中华烟、甚至冬虫夏草,绝大多数不是为了消费的,而是作为送礼、行贿的钱来交易的。我送你两箱茅台,或者两盒冬虫夏草,知道你不会喝,不会吃,但是就等于送了你几万块钱,你可以转手再送给别人。这个就是商品货币。用大宗商品作为货币还要有一个条件,就是需要相对容易保存,因此,像蔬菜和鸡蛋是无法作为货币的。 历史上牛羊、谷物和香料都曾经充当货币的角色。 在雅浦岛上,费币显然满足这个要求。此外,大宗商品作为货币时,它们会因品质不同,价格也略有不同,这就如同今天委内瑞拉的石油和俄罗斯的石油不如沙特的石油和得克萨斯的中质油值钱一样。雅浦岛的费币也是如此,虽然它上面没有标明币值,但是石头的品质决定了币值的重要因素。 中国从商代开始,实际上已经采用青铜作为货币,但它并非以铜钱的形式存在,而是作为实物货币,按照重量进行交易的。就是到了大清,银子也是按照重量作为货币使用的。汉朝时说100“金”,不是指100两黄金,而是说100单位的金属,就是铜。这种大宗商品货币,显然要比牛羊、谷物等实物货币要好,因为一来它稀有、二来利于保存。 从费币和早期的货币能够看到货币的两个重要特性: 1.货币是一种媒介,相当于记账工具,用于等价交换,缺了它,交易很难进行。货币的这个性质比它的形式更重要。今天富人的财富,其实就是银行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背后是实物商品,如果对这个数字做清算,那么就会得到等值的商品,这样的话,货币的信用,实际由可以清算获得的商品决定,而不是黄金。 货币的这个功能,今天还可以细分为记账功能和交换功能。 2.在早期,一种东西要想成为货币,本身需要有价值,这个价值要得到该地区人们的认可,而且具有流动性,也就是说可以随时花出去,就是顺利清算,顺利清算是非常重要的,便携性不是很重要,于是一个地方大家都有的、不容易腐烂的大宗商品就成为了货币。 我们看大宗商品的期货市场,它与资本市场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这里,大宗商品期货交易的是商品的现金流,是必需用商品对和约进行清算大宗商品,所以,大宗商品本身其实就是现金。 按照这样的逻辑,你就会立即明白了,当金融市场发生危机的时候,为什么2008年股票跌的稀里哗啦的,但是大宗商品市场的商品,比如,原油却会上冲到147美元了。

这个“物流的背后,全部是现金流”,就是套期保值业务的基本原理。期货公司包括教科书,是完全忽视这个原理的。当你忽视这个原理的时候,你就不会从产业的价值链入手去辨析企业资产的敞口。

单纯的“价格波动”造成价值损益的说法,实际是很有问题的。因为,你没有发现资本增值过程中资产形态在价值链中的变化。任意的工业价值链,其进项端、销项端加存货端,资产的形态是变化的,只有当资产形态变化时,才会出现资产的敞口。而金融产品的资产形态,是不变的,资产净值不是体现在记账上,就是体现在分红上,或者是清算上。其会计期间是连续的。所以,期货行业将金融机构的套期保值的方法直接用于企业,完全是误导企业。工业企业的套保、贸易企业的套保、服务企业的套保、金融机构的套保,是不同的。金融机构,可以不理套期而探讨各种保值策略,但是企业如果这样接受,就彻底完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货币的起源看货币功能与商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