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立成篇到三之论


此文标题半年前就想好了,迟迟没有下笔,唯恐漏了怯,白白累及家师名誉。最近突然想干脆不把它当论文写,权当个记录,这才敢下笔。

我最初翻译时,常常无法判断译文的好坏,有时把更好的译法舍弃,留下差一些的译文。有一次翻译《名贵园》,刚到标题就犯了难,名贵园是我们学校的一个花园,入口处有石刻,上书名贵园。我初译为Noble Garden,因为此园确实有很多名贵花木。我又想着把它当个专有名词处理,后改译为Minggui Garden。最后老师上课讲解时认为此标题还是译作Noble Garden为宜。可参考中国名园英译,极少用拼音而是采用英语单词,如拙政园译为Humble Administrator Garden,颐和园译为the Summer Palace。

最初翻译时还有一个困境,总觉得翻译是个技术含量低的活,我只要在目的语中找到差不多的对应词就可以了,很快我陷入了词对词翻译的误区。乍一看似乎词选的还可以,但连起来读压根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意思。举个例子,“...like winds that followed rain.”前文实在记不清了,大概是说人们在大热天见到水果摊会有什么反应。若译为“人们见到水果摊就像风跟着雨而来”,连我自己都不知自己在说些什么。参考译文一出,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译为人们见到水果摊就像久旱逢甘霖。这也是我苦恼的一点,翻译谚语时常常无法找到目的语的对应谚语,若采取意译吧,隐喻传达上常常出现偏差。

最心塞的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给翻译带来一些困难。你也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有智慧,几个字能说明白的绝不整一堆,说到语言智慧,法国人最可爱,数字到60就没了,表达70就是60和10,我不禁思忖有写那一长串的功夫为啥不造个70呢?话说回来,汉语几个词那就能成一句话,举个例子,“而智慧,能让你无论好坏,都游刃有余自在地、快乐地活着。不贪、不求、不悔、安静、稳定。”前一个句子还好处理一些,后一句咔嚓给我甩出五个词来,这可怎么翻?难道我也甩五个形容词出来,不用多想必然是错误的,哪有五个形容词自成一句话的。我只得按自己的理解胡乱写了一句话上去。后来见到参考译文“However,  wisdom will definitely allow one to live happily and comfortably, since the wise is not greedy, not regretful, not demanding excessively, and keeping tranquil and peaceful in mind.”,原来后五个词是说智者的心态啊,译文中的词我都会写,却组合不出这样的句子。再举一个我常犯的错误,原文中的“我国”,我最初翻译成“our country”,完全忘了我和外国人可不是一个country的,很快知道应译成“China”。

我有时反思,我的英文译文为啥给外国人看,外国人看不懂,中文译文给中国人看,中国人觉得我说的不像人话。整日囿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困境里。直到有一天老师提到独立成篇这个概念,我才稍有启发。是啊,我的译文最大问题是无法独立成篇,无论是文意的阐释,还是上下文的衔接,总是别别扭扭,不能达意。究其原因,我想了想,原因有三。首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觉得原文的词语的对应词选对了就万事大吉的,不考虑这样组合句子句法对不对,上下文通不通,我在文章衔接上最常犯的错误是不爱用代词和省译,原文出现了五个北京,我初时就老老实实译五个“Beijing”。第二,原文理解上功夫下的太少了。过多的功夫花在译上,忽略了理解的重要性,颇有点本末倒置的意思。哪怕我译出的句子水平再高,在达意上错了,那都是白搭。所以查文章背景,读平行文本,弄通文化负载词,搞清句与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应置于翻译之前,上来就拿个电子词典开始翻译是不行的。举个例子,“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大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平时最怕翻译这种一堆短句了,这种情况要分析内在逻辑关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是总方针,可单独成句。“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是工作方法,其要达到“大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这一目的,中间用so that一连接,逻辑关系就理顺了。因此译为“We should uphold and improve the president responsibility system under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mmittee.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school administration should work in a coordinated way so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capacity and  efficiency could be further enhanced.”我平时也喜欢搜平行文本。例如政治新闻,领导人讲话之类的,一些表达是固定的,自己瞎造可不成,平时最爱用China daily双语版和新华网,有时也看有道词典给的例句,但例句要注意甄别,有的例句是错误的。第三,也是比较致命的一点,心里没读者。每次都是为了翻译而翻译,很少想着我为啥翻译?我这样翻译英国人能读懂吗?中国人会不会觉得别扭。最终导致自己的译文不能算完全符合中英表达的独立篇章,别人读起来就比较费劲。我现在翻译时,常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个英国人,这话该怎么说?这句汉语中国人是这么说吗?非文学翻译的文章我常常拿有道回译一遍,如果回译这一关都过不了,那肯定翻译的有错误。然后再纯看译文,修改衔接和连贯。最后结合原文再顺一遍。看看哪读着不对劲。

我还在独立成篇的路上辛苦爬坡时,导师推荐我读许渊冲的《文学与翻译》。这一读到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疑惑。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而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我初读时不大赞同,觉得译文是不可能超越原文的,读书还是读原汁原味的好,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和文本啊,哪怕原文比较蹩脚,那也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年初读许老的三之论,迅速纠正了我的这一想法。他写道:“译者要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所谓'知之',就是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就是喜欢译文;所谓‘乐之’,就是感到乐趣。”颇有点读者反应论的意思。翻译作品最终是给读者看的,若译文能达到使读者乐之的地步,那算优秀的翻译作品了,这也该是每个译者追求的目标。

译文独立成篇可称上合格的译文,译文使读者乐之,可算优秀译文。道虽远,不行不至。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独立成篇到三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