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浪石 博山文石
古石的识别很难从书本上学到,只有多看多比较,积累各方面的知识, 才能悟出道道。但中国存世的古石并不多,市面上又充斥着“做旧”的石头,使古石辨认更不容易。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三方面来识别古石:
(1)石表, 俗称“包浆”;
(2)木座;
(3)铭文。
米芾拜石 石种不详
收藏多年的古石石表上会有一种光泽,不同石种会有不同的光泽。当然收藏在室内把玩的古石与在室外栉风沐雨的石头的“包浆”是不同的。我这次捐赠上海博物馆的古石大部分是收藏在室内的,也有几方饱经风霜的古石,如“洞天福地”与“青州归石”。从这两方石的石表看出此二石几百年来历经风吹雨打、电闪雷鸣,石表上有一层厚厚的“干包浆”。所喜的是原配座子与此二石仍“生死相依”在一起。
洞天福地 灵璧石
青州归石 青州石
在古石的判别中,木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他艺术品不同, 木座是供石的一部分。没有木座,自然形成的不规则石体就不能独立展现。供石之所以能跻身艺术品之列,固然有许多原因,而其中木座的选择、制作, 将一方天然石体展示成能引起观者心灵感应的艺术品,木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木作的材质、式样与年份可以帮我们识别此石的收藏年份、地区以及收藏者的地位及品位档次。木座永远是比石头收藏的年份近,因为木座较易损坏、失落,也可能因后继收藏者的喜好而改换。所以木座给我们对古石的断代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依据。当然,是否有原配座子也很直接影响了古石的价格。
小神峰 灵璧石
石界常把木座按年份分成明式、清式。或按地区分成苏作、粤式、北方式或京作等。“ 小神峰”为一灵璧小峰,色黝黑,光亮如革, 形态自如,是一方早期的灵璧石。从石座来看,此石曾在山西逗留。此石木座上刻有两个铜钱图案,与一般江南文人收藏的古石木座上常有的水滴、灵芝或云纹不同。“御史峰”的木座虽有常见的水滴状,但与一般的不同:有小木脚藏于座底,外面看不到。此方英石曾在日本收藏,可能为原木座在日本失落或损坏后,在日本仿中式配置的新座。
“御使峰” 英石
虽然大部分古石座子都是木质的,但这批收藏中也有几方是石座的。目前传世的带有原配石座的古石并不多。因为文人们都希望保留石头的天然原配,一般石底都不平整。这给石座的制作带来很多困难,不但石刻的工作量较大,而且万一刻错较难修正。明以后一般都做成木座。灵璧石“洞天福地”就配有鱼籽石制作的石座,博山文石“傲视群雄”也配有雕刻过的石座。
傲视群雄 博山文石
在这批收藏中,有几方为了配座方便而将石头底部整平的如“舞云峰”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早期或者古石被收藏在一个较偏僻的地方, 那里无人知道如何配木座。这种情况在近代已很少见。
舞云峰 灵璧石
石上的铭文也是识别古石的一个很好的依据。当然要区别一些后刻与新刻的铭文。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方研山上的铭文外,还有两条铭文可以研究。一方是寿山石“五老奇峰”,在石背上有两条铭文。石背上方中部刻有“五老奇峰,汾阳福寿”,右下方刻有“戊辰年仲春”“公树村珍”。根据刻纹的深浅与字体,这二方铭文刻于不同年份。据查, 树村是北洋军阀时期人。戊辰年应是1928 年。
五老奇峰 寿山石
五老奇峰(局部)寿山石
另一方灵璧石“柳泉”,此石气势不凡,包浆滋润,黝而有光,庄重大气。底座古朴稳重。石背左下方很端正地刻有隶书“柳泉”二字,从这两个神形兼备的字可看出此君非同一般。落款为“癸卯春守拙”。“抱扑守拙”是历代文人对自己的期许,称自己为“守拙”的从陶渊明起历代不乏其人。但至今还未找到对上号的“守拙”石主人。可能本书出版后,会有内行找到此石曾经的主人。
“柳泉”铭山子 灵璧石
在这批收藏中,一方小太湖石峰曾引起我很大注意。这方小峰曾被烟熏过,洞孔和凹洼处仍呈黑色。在历史上曾有很长一段时期灵璧石一石难求,南宋赵希鹄(1170-1242)的《洞天清禄》与明林有麟的《素园石谱》里都有提到,于是有人将太湖石烟熏或染黑以代灵璧石。明王守谦在《灵璧石考》中提到灵璧石曾“国朝垂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一直到万历年间,才又觅得新坑地。虽然这方太湖石山子的座子看上去年代不久,但座子可以是后配的。这方小太湖石应该是有年份的。
小山子 太湖石
在藏石生涯中,有时也会很幸运。“逸云峰”曾被收藏在日本。在木盒里有两张作保护用的发黄了的日本报纸,其中一张是明治42 年的《大阪新闻》。这张旧报纸告诉我们这方英石在1909 年时已在日本,给我们研究这方英石的流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只是这样的幸运并不多见。
逸云峰 英石
关于中国古代供石的欣赏,这是一个学界、石界较少讨论的课题。因为存世的古石并不多。但中国古代文人赏石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除了《云林石谱》《素园石谱》外,古代赏石家还为我们留下了经典的“瘦、皱、漏、透”相石四法。宋代《渔阳石谱》中提到:“元章相石之四法有四语焉,曰秀, 曰瘦,曰雅,曰透,四者虽不能尽石之美,亦庶几云。”此说中无“漏”“透” 而是“秀”“雅”。一直到清文人郑板桥(1693-1763)题画时称:“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究竟是《渔阳石谱》的错误还是后人的修正,可能并不重要。应该说“瘦、皱、漏、透”是在总结了历代文人藏石心得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且经过后世藏石家们验证与修正。因为“秀”与“雅”是一种对石头的主观判断,因人而异。而“瘦、皱、漏、透”则是客观存在。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历代藏石家舍“秀”“雅”而取“漏”“透”的原因吧。
我捐赠上海博物馆的这批收藏中有许多是“瘦、皱、漏、透”的典范。先且不说太湖石类,一方文石“雄风”,浑然天成,造型雄伟,昂然屹立, 气象万千。一般文石都有“瘦”“皱”的特点,有时也有洞孔,但“漏”的特征并不多见,而此石有大小十二个“通道”,给人以上下通透,万千变化之感。此石如同灵璧石,扣之有声。从做工精细的原配京式木座来看,此方来自山东的文石曾收藏在京城。
除了相石四法外,在古石欣赏中,我们要关注古石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如汉昆明石,如果没有李氏家谱中记载的宋王定国等历代文人的诗文, 这就只是一方普通的石头。大部分古石都没有这样幸运。但每一方古石能流传至今,不管是一百年还是二百年,都传承了数代人,我相信每一方古石都是有故事的。
《云林石谱》中列有116 种古石,我们现在能对上号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所以在鉴别古石时,会有误区。但古石中四大名石:灵璧石、英石、太湖石和昆石仍是收藏者最关注的古石。
丝路山 灵璧石
灵璧石产于安徽灵璧,被誉为“天下第一石”。宋人戴复古以“灵璧一峰天下奇,体势雄伟身巍巍”的诗句来描写灵璧石的气势。明王守谦在《灵璧石考》中说:“石之堪作玩者,吾灵璧石称最。谓其峰峦洞穴,浑然天成。骨秀色黝,叩之有声。”灵璧古石一般不难识别。灵璧石清润秀奇,气韵苍古,是历代文人的最爱。其实能传至今的古石,每方都有故事。我此次捐赠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中有大小十五方灵璧石,除了上文所介绍的,还有“三峰伴月”“飞峰探月”二方灵璧石研山,古气盎然,“包浆”滋润。从做工精美的木座可看出,这二方研山的原主人身份不凡。其中“飞峰探月”还过海去了日本。“丝路山”,石体浑然天成,山体上的条条丝路, 在灵璧石里并不多见。古朴、简单的老木座看出此石收藏于“寒窗”,但“寒窗”因有了此石而有了“奇观”。这批灵璧大部分都有天然石形,也有二方小砚山因雕琢太多,较难辨别。“秋水横波”与“灵峰妙境”,原来我一直以为是英石,捐赠前仔细看了尚存的一部分石皮,才看到灵璧石的特征。
秋水横波 灵璧石
灵峰妙境 灵璧石
古代英石产于广东英德,当地雨水充沛,山岩被雨水长期溶蚀、风化而成。存世古代英石较多,英石是“瘦”“皱”的典型。英石的硬度不如灵璧石,但外形嶙峋多变,看上去小中见大,如万壑千岩。清陈洪苑曾有“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的诗句描述英石。此批捐赠藏品中有八方英石,大部分都表现峰、岩等自然景观,其中“静思”给人以长者静思或禅思的感觉。八方英石都有“包浆”,但经历不同,收藏保养不同,“包浆”也不同。最明显的是曾收藏于日本,一直藏于木盒的“逸云峰”, 石表干而不燥,与国内的老英石有明显的不同。
静思 英石
太湖石原指产于江苏太湖,被湖水冲蚀的灰色水石。石形玲珑,洞中有洞,是“瘦、皱、漏、透”的典范,是园林石的首选。但因石体较大,并不适于文房收藏,所以现有的真正出于太湖的文房古石并不多见,而太湖石成了玲珑湖石的总称。这次捐赠中有二方湖石,“白皱云”与“疏风漏月”。二石来自不同区域,石色不同,石形也不同。“白皱云” 色玉白,洞洞相通,色润玲珑,“疏风漏月”色黄,透风漏月,含蓄端庄, 但二石都配有大气的北方老座,这二方湖石在现存的古代太湖石中也属少见。
白皱云 太湖石
疏风漏月 太湖石
昆石产于江苏昆山,自南宋起就有收藏,陆游用“一拳突兀千金值” 来描述昆石的奇和贵。昆石系石英脉在石洞中长成的晶簇体,玲珑晶莹, 洁白如雪。元代诗人赞昆石“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一般古昆石常因氧化而石色变深,这次捐赠的二方昆石,“研山人”铭研山在我收藏的十年中,石色深了不少,而“祥云石”则在我手里收藏已有二十年之久,但石色变化不大,可能与当时使用的清洗材料有关。
祥云石 昆石
祥云石 昆石
博山文石产于山东淄博博山,是由石灰岩、花岗岩和泥板岩等相似岩石风化而成。文石古朴自然,有风霜感,石的表面点划交错,有许多不同形式的皱纹。山东藏石之风颇盛,各地确有许多古石存世。《云林石谱》中青州石、红丝石都产于山东,但《云林石谱》与《素园石谱》都无“文石”一说。上海师范大学顾鸣塘教授在《华夏奇石》中提到:“山东虽有藏石历史,但博山文石之名都是近年才叫开的。”现在有许多不知名的古石被加入了“文石” 行列。这次捐赠的七方被称为“博山文石”的古石,也可能有错戴“帽子”的。
卷浪石 博山文石
这几方文石都被人收藏了许多年,有的可溯自明代或更早。“傲视群雄”, 浑然天成,大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原配的石座更增加了这种气势。“卷浪石”有一种浪花滚动的动感。“一览众山小”,天然的鸟形石俯视下方,有一种“背负苍天往下看”的豪情。这里特别要提的是“ 千年灵芝”石,此石由二方石粘结在一起,一方作 灵芝盖,一方作灵芝柄,不知是如何粘结在一起的。有人说明代以前用铁水粘石,我用吸铁石试过,不是铁水。也有人说用米饭,米饭能有这种牢度吗?此事要请教专家了。在文献上只在《云林石谱》“江州石”一节中提到,有苏轼喜爱的“壶中九华”石的石商李正臣处有将石“相粘缀以增险怪”之为。
一览众山小 博山文石
千年灵芝 博山文石
崂山绿石产于青岛崂山脚下海湾处。乾隆时文人沈心有“乍疑峭壁渍藓绿,悬空乃有飞泉流”的赞美诗句。崂山绿石以绿色为基调,色彩绚丽,艳而不俗。这次捐赠有四方崂山绿石。其中“岁月留华”一石收藏颇久,应可溯至明代。“包浆”浓厚,石面展现如同莫奈印象派画作,文雅含蓄, 如梦如幻。一方称为“无题”的崂山绿石虽然收藏年代不如其他三石,但展示的是崂山绿石另一个特色——崂山翠:一种层次分明的丝状结晶,被称为“翠面”。
岁月留华 崂山绿石
无题 崂山绿石
宣石产于安徽宣城附近宁国地区,是色白质坚的石英石,古人早已收藏。宣石结构紧密,石质坚硬,石色洁白,间以杂色。清王作霖在《宣石赋》中有“近数而罗绮千丝,远观而云霞万千”的赞美。在《红楼梦》与《浮生六记》中都有关于宣石的记载。“冰晶峰”石形天然,嵯峨空灵,大有一峰盘亘,积雪未消,冰晶存痕的视觉冲击。宣石个性十足,但产量不多,存世的带原座的宣石更少见。这方“冰晶峰”是我这次捐赠上海博物馆的藏石中唯一一方不是原配木座的供石。
冰晶峰 宣石
九龙壁石,又称华安玉,产于福建九龙江一带,属硅质角岩,硬度7.8 度。九龙壁石形神皆备,变幻奇崛,虽古代就有收藏,但未见古石现世,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才以新品种出现在赏石市场,甫一出场就引起了广大石友的关注。我在确定了藏石捐赠清单后,看到这方类似九龙壁的古石在美国一家拍卖公司拍卖,遂拍得此石,以增加一个品种。这方“独秀峰”, 浑然天成,古铜色,石面时而平整,时而折皱,有别于其他石种。如仔细看会发现此石表有黑色涂料痕迹,不知是否与当时的风尚有关。至于是何种涂料,尚待考证。
独秀峰 九龙壁石
燕山黑石,产于北京西山。在古代石谱中没有燕山黑石的记载,在近代文献中也没有燕山黑石的报道,在赏石市场上更没有黑石的出现。但我的收藏中有几方小砚山,其中“墨玉飞瀑”与“小岱岳”, 二石的颜色比灵璧石、英石都深,漆黑如墨。明高濂《燕闲清赏笺》“砚山” 中写道:“大率砚山,以灵璧、应石(英石)为佳……有等好事者,以新应石、肇庆石、燕石加以斧凿修琢岩窦,摩弄莹滑,名曰砚山,观亦可爱。”并在几处提到燕山黑石。这几方小砚山很有可能就是燕山黑石。
墨玉飞瀑 燕山黑石
小岱岳 燕山黑石
展览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