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创业者,或者打算游戏创业者,知道这些吗?

没有接受过充分创业教育的游戏从业者,做预算时,一定要砍掉你一半的预计收入,加倍你的成本估计,然后把产品开发周期比预想的延长1.5倍,如果这时你的财务预算报表还是不错,你就可以开始创业了。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年份。就像红酒要好喝,年份往往比酒厂更重要,每个创业领域也都有它的最佳年份。科技的突破、环境的成熟、市场的开,总会突然让某种产品与商业模式的成功机率激增。

仔细想想,如果用大公司的逻辑创业,那要打败大公司的机率微乎其微。大公司资源丰厚,编制完整,一次就是开8个、10个项目,其中只要有一、两款出现小成功,再把营销预算整个灌下去,当场就把前面的投资成本全部连本带利赚回来。但小公司没办法这样搞,你不但一次只能做一款游戏,而且就算出现小成功,也没有营销预算可以倒。他们分工明确、编制完整,你就必须要以一敌三、借力使力。他们花大成本在打造游戏画面,你就必须要认清大多消费者其实要求不高,先花 20%的力气达到 80% 水平就好。他们花一年的时间做史诗级的大作,你就必须要从小品级开始。也就是说,当他们用大大的资金去做出多个尝试,那你就必须要用你少少的资金,也做出最多个尝试。毕竟做游戏的成功机率大家都差不多 (如果你的机率比大公司低很多,那也别出来创业了),每一块钱投资的期望值也不会差太多 (小品游戏如果比大作好赚,那就会有更多人投资小品,搞到最后大家都差不了多少),所以除了尽量压榨自己的成本外,你就只能增加尝试的次数,才能提高在有限的资金里面,找到一个成功的机率。

在大公司的环境里面,“与众不同”几乎是等同于自杀的行为,就算你运气好赌对了,也会引来小人的妒嫉与报复。久而久之,想出锋头的人逐渐被驯服、淘汰,最后要在大公司里生存,你变成“一样”,因为“不一样”几乎等同于自杀的行为。这样的结构也影响了大公司的产品策划,所有的功能、设计,往往都是看“竞争对手”做了什么,哪些东西获得了市场的青睐,那我们就赶快拿来做,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够成功的说服老板。千万别尝试做不一样的东西,因为那只会面临项目被砍或是自己下台的风险——老板也不知道消费者要什么,也想要保住自己的饭碗,所以跟别的公司一样,是最安全的作法。

所以如果你抱着这种“一样”的心态出来创业,你会自然而然的去跟其他平庸创业者的想法趋于一致。要摆脱那种想跟大家“一样”的自然反射,你必须先学着与众不同,无论是想法或是作法,那,才是避免与绝大多数新创公司一样走上自杀那条路的唯一方法。

在非洲的草原上,牛羚、黑斑羚、斑马、水牛与疣猪的数量,多是以十万或是百万头计算的,而它们的最终捕食者狮子的数量,则是以千头计算的。在中国的游戏产业,每年约有一千个游戏被制作出来,最后能够获利的大约是一百个,能够大成功的约是十个,而最终能够上市或者被并购的游戏公司,则只剩下个位数。

这些比例存在着很高的相似度,因为自然界的竞争与商场上的竞赛,其背后原理是非常接近的。物种不断演化去适应生态系不断的变迁,最终能够征服食物链顶端的,当然必须是Top 0.1%的DNA。

然而一般的家庭、学校、社会所给的教育,是 99.9% 的教育,它教你要跟大家一样,并且鼓励你去质疑,甚至惩罚那些做不一样事情的人 — 没写功课,逃课的就是坏孩子,无论老师上课的内容有没有意义。考试不及格的就留级,无论这个学生的心智成熟度到底有多高。

但出来创业,你不能当 99.9%,因为 99.9% 都只是被狮子吃掉的猎物。你必须要想办法从他们之中跳出来,成为最后的那 0.1%。

这代表你需要努力抗拒长期被训练出来的反射,那种想要“跟大家一样”的反射。这代表当你看到有人在做不一样的事情时,你要抗拒想要嗤之以鼻的本能,好好的去观察他们在做的事情,背后的逻辑,有什么你可以学习的地方。

创业是一个千中选一的世界,而唯有从出发点开始,把自己变成千中选一的那些人,才能有机会生存下来。


要提醒创业者的,是你们面对的其实不是一个市场,你们面对的其实是两个市场。你除了要把产品销售给玩家之外,也必须要把公司在资本市场成功的卖给投资人,这样你才能募得足够的资金,帮助你做出更大、更新、更好的产品,把公司带到下一个阶段。资本是一个市场,因为市场里面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客户,每个客户都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愿付价格,和自己希望得到的报酬。

很多初创业者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没有去意识到风投不是一种研发补助,而是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最大的目的就是要产生报酬。此外,就像共同基金一样,风投管理的基金绝大部分不是自己的钱,而是向法人及个人股东们所筹得的资本。多数风投基金有7-10年的寿命限制,在那之前必须要产生出好的投资报酬,并且连本带利把资金归还给股东,才能够达成基金当初设立的目的,也才有机会募得下一支基金继续营运。当然,实际上并不会等到第一支基金完全清算完毕才开始募第二支基金。

当风投决定要不要投资你之前,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信任”。再厉害的团队,如果有诚信问题,那绝对没有人放心把钱交给你。信任基础很难建立,这也是为什么向风投募资总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也因此等到缺钱时才开始找风投是最坏的策略,聪明的创业者在平时就会定期与风投碰面,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交流过程让他了解你,进而培养信任基础。“他还没有投资我,怎么会帮我的忙?”一般的创业者可能会问。事实上,如果一个投资人不愿意在投资前对你付出,那代表他在投资后也会对你斤斤计较。相反的,我认识的所有好投资人,都会先跟团队一起交流多次,确定双方合得来再谈投资。没错,先同居后结婚的概念。此外,让潜在投资人参与你的工作,也是一个在过程中赢得他信任的好方法。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问“吸引投资人有没有什么技巧?”因为投资有风险,所以投资人不得不去思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要去观察言行之间的一致性,要从种种语言之外的信号,来帮助我们做这些攸关重大利益的决策。

当厨师从早到晚在厨房里面准备食材、烹煮、精心摆盘,然后由服务生帮他们把料理送给客人,久而久之,他们会渐渐与实际的用餐过程脱节,接着开始爱上自己做出来的精美艺术品,反而忘记了为什么要煮饭这件事情。这时候,当服务生跟他们转达客人说食物不好吃,厨师会非常的受到侮辱,甚至是恼羞成怒。这很难怪他们,因为厨师把自己的一天,都奉献给了这道料理,它怎么可能不好吃?问题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厨师其实不是为了料理而煮饭的,料理不是厨师的产品,厨师的产品应该是客人脸上那个满足的表情,是他们吃饱喝足之后那开心的模样。这点日本料理中的寿司师傅是做得最好的。他们通常站在吧台前面,第一线的与客人互动,把精美的寿司送到客人面前后,师傅不是离开去做别的事情,他们就站在那里,用双眼仔细的观察客人吃下寿司后的脸部反应,接着与客人交谈取得重要的回馈,再来决定下一贯该怎么调整。他们一心一意不是做出最棒的寿司,他们一心一意要让客人满意的离开。因此,寿司在 19 世纪初被发明出来,原本只是一种不在乎美味的快餐,然而经过了两百年与消费者紧密互动的研发后,寿司不但成为了日本料理的最高精神象征,并且很有可能是全世界最常有创新出现的食品种类。

所以,不要在意投资人是否对你有偏见,也不要在意你的ppt是否格式优美,让员工充满热情和凝聚力、让实力转化成你语言中的自信,让经验表现在你行为的点滴之中。各位创业者,千万别再搞错了。


很多创业者并没有真正明白“投资就是投人”这句话的含义。

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运作,都不在你眼前发生。MIT 学者 Daniel H. Kim 建立了一个模型来描述一个人看世界的五种层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度”。

最浅的叫做“事件”,也就是在我们眼前发生的种种,例如:白天变短了、夜晚变长了。事件看多了,你会开始察觉到“规律”,例如:每年的这个时候,夜晚都会开始比白天长。在没有工具的帮忙下,人类天生能够观察到的,大概只到这里。

在众多感受到规律的人里面,有少数好奇心强的人会想要知道是什么让规律发生,他们开始制作种种的工具,帮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所以望远镜被发明后,有些人开始知道原来我们住在地球上,地球倾斜的绕着太阳公转,所以会出现四季,这就是所谓“结构”。

再往下是“心智模型”,也就是始作俑者的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结构。假设你观察到的事件是“满 1000 送 500 的周年庆”,规律是每年都会发生两次,结构是因为百货公司每到了这时候都需要刺激购买、消化库存,所以有了这样的规律。所以这个结构的背后,又是怎样的“心智模型”呢?首先,一定是百货公司老板想要赚钱,不想赔钱(库存、机会成本)。另外,会选择使用“满千送百”这样的优惠方式,而不是直接打折,应该是它对于品牌价值的伤害力较低,况且消费者得到百元礼券之后,往往还需要再选购更多商品,会进一步让百货公司赚到更多的钱。那既然这样的活动有效,为什么一年只办两次,而不是天天办?当然是因为如果太常办,消费者觉得不稀奇,那就失去了刺激购买的作用。当然这样的思考还可以继续下去,不过到此为止,我想你大概抓住了心智模型的意思。

最后、最深的一个层级,叫做“容器”,它是什么,就是限制心智模型的那个东西,也就是始作俑者的“价值观”。以上述例子来说,百货公司老板的价值观,应该是自己能够多赚一点钱,远比很多其他的事物来得重要。办活动带来了周边交通的阻塞,消费者一大早起床冒着酷热与寒冷排队,或是因此买了很多用不到的东西带来的浪费,都只是为了百货公司老板赚钱必须要有的牺牲。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那都是他人的心智模型与容器的所造成的行为,不是百货公司老板应该负的责任,至少在百货公司老板的价值观里,应该是如此的。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由每个人的价值观所产生的心智模型,相互影响、磨合之后所产生出的各种结构,互相碰撞再产生出的各种规律,互相交错而产生出大大小小无数的事件所组成。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事件时,你必须要能够再往下挖四个层次,才能找到这个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每个事件最终都是由某一或多个人格,和他们的价值观所造成。

一个失败的创业者,与真正能够长期成功的创业家相比,说穿了,其实也就只是他们到达的层次不同罢了。

这便是所谓的投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戏创业者,或者打算游戏创业者,知道这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