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自由意志》第二章——论“绵延”

柏格森

摘要:“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正是基于对这种意识状态的发现和阐述,柏格森论证了自由意志的成立,提出生命是不可简化和不可逆转的创造进化过程。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柏格森力图排除人类的常识和习惯带来的谬误,证明“绵延”作为人的更为基本而真实的纯意识状态的存在,并指出了使这种意识状态被遮蔽的主要原因。本文即以本书为基础,结合柏格森的其他著述,试图梳理其论证思路、厘清其主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对“绵延”做出尽可能简明正确的描摹。

关键词:绵延 自我 意识 空间 时间 运动 语言


时间与自由意志

一、真实的绵延与自我

  1. 空间是一种同质性的实在,对于空间的直觉使我们感知到数目的多样性。
    柏格森从人们对于多样性的认识出发,指出:
    1.1 我们日常所感知的事物的多样性,往往是一种数目的多样性。
    1.2 数目观念的形成依赖于我们对于空间的直觉;数目的实质,被人们设想为一种在空间里的并置。
    1)我们具有数目的观念,说明我们感知到,在多个物体绝对相同的部分或单位以外,必定以某种方式彼此不同——至少在空间中所占的位置。即,我们一旦计算数目,必须把多个物体并置在一个想象的空间内。有关数目的明确观念意味着在空间里产生了一种视觉影像。
    2)常识所接受的物质对象的不可渗透性(即“两物不能同时占着同地”),构成数目观念和空间观念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可渗透性实质上陈述的是数目的属性而非物质的属性,是出于逻辑的必要而非物理的必要。
    1.3 人类有一种特殊的知觉能力,即能认识一个不具有性质的空间。空间的本质就是一种空虚的同质性媒介,且它是一种实在。其基本特点是处于其中的事物彼此外在。
    当一些尽管性质相同却又彼此有别的方面同时发生在物体中时,我们是事后从位置上的差别的意义上来解释这某种性质上的差异,这要求我们必须对一种赋予物体以位置上的差别的同质的媒介有一个明确的观念,空间即被界定为这种同质性的实在。
    同质性媒介具有以下特点:1)其自身不具有任何性质;2)其同质性将处于其中的物质的异质性烘托出来,使物质呈现为并置的、不可渗透的、彼此外在的;3)但它作为媒介又似乎能把物质的外在性隔断,把被割裂的非连续的对象联合为整体,赋予它们连续性。

  2. 与数目的多样性相对,还存在另一种性质的多样性;与空间相对,还存在另一种异质性的实在,即绵延。
    2.1 实际上有两种多样性:1)数目(数量、广度)的多样性,或同质的多样性,是并置的(彼此外在的)、不连续的多样性,适用于物质对象;2)性质(强度)的多样性,或异质的多样性,是相互渗透的、连续的多样性,适用于意识状态。后者常常被还原为前者。
    我们意识到了感觉之中存在某种多样性,但由于我们知道它是源于同一种客观原因在起作用,因而在客观原因身上分割这个过程,并且认为分割出来的阶段是彼此同质的。既然它们现在已经变得彼此同质,我们就只有把它们安排在空间之中,显示出它们所占位置的不同,除此之外我们无法想到这些元素的多样性。
    2.2 纯绵延(内在绵延、真实绵延)的定义:异质性的实在。它仅仅是各种性质变化的连续,是纯粹的异质性。
    在心、物的第一性问题上,柏格森认为,自我(绵延、纯意识)和外物(物质、空间)都是真实(实在)的:在自我之内,存在的是没有彼此外在性的连续;自我之外(纯空间之内),存在的是没有连续的彼此外在性。
    意识首先能够保持物体的不同状态,这是由于外部世界的不同状态产生了种种意识状态,而在自我之内,能够发生一种对意识状态加以组织或相互渗透的过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自组成为一个整体。此过程构成真正的绵延。通过这种特有的联系,过去与现在联结在一起,亦即形成连续关系。
    在绵延之中,性质的变化互相融合渗透,彼此之间无发生外在关系的倾向。而一旦把最低限度的同质性赋予绵延,就已经不知觉地引入了空间的概念。
    在这里,柏格森用音乐来类比描摹绵延。曲调时刻都会结束,而一个新增的声音把它延长时,是使得对曲调的印象整体都改变了,而非仅在原有的印象基础上新增了最后一个声音带来的刺激。因此,对感觉有不变的和变化的两种认识:将感觉循序并置在空间中,认为它是一个已经生成的固定部分往两端不断延伸,得到的实际上是始终不变的感觉、是数目的多样性;而反之,认为每个新增的刺激都会从整体上改变感觉的全貌,则看到感觉之间的相互渗透、一个发展变化着的有机体,看到性质的多样性。因而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始终不变而又一直在变,并且没有空间观念,就能够表达绵延。
    由此我们可知如何使意识状态具有纯绵延的形式:在意识的自省、回忆中,不把过往的意识状态与现有状态并置起来,而是将之构成一个有机连续的整体。这里有两个通常谬误,一或全神贯注专注于过往的感觉观念,使得现在的不能难以持续下去;一或遗忘过往状态,将其包裹为一个点放在现有状态的旁边。这都是因为将不同阶段的意识状态割裂成彼此外在的,而没有维持住它们相互渗透的联系。

  3. 从空间里派生出有关真实绵延的象征表现——同质时间和同质绵延。
    意识习惯陷入的两个错误:对连续关系的误解;对外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混淆。前者产生了同质时间的概念,后者使意识状态获得象征性表现。
    3.1 只有对有意识的观察者,连续才是真实的;空间里并不存在连续。
    事物的运动在空间之中不会留下痕迹,通常所以为的外部世界的连续状态,实际上每个都是单独存在着。数目是不具有连续性的(类似数学上的点,彼此之间是离散、跳跃的),人们不过将数目所在其中的空间媒介的连续性赋予了数目。将对象“分开”、使之彼此外在的活动正是在空间里进行的,因为“分开”的活动必须在某种同质性媒介里进行。
    3.2 对于连续关系有两种知觉:连续性vs同时性。同时性成为空间与时间之间的连接环节。
    1)在意识保持运动的(或曰变化的)物体的不同状态时,想到其根本区别——当一种状态出现时,另一种状态已经不复存在——从而其各个瞬间的影像被排成一个系列,被意识看作是非连续的多样性。
    2)由于空间中没有留下物体运动的痕迹,意识便在其每个状态分别存在的空间里,把它们在一个新的空间维度上排列成行——这个维度就是同质时间,它使物质的运动能够连续不断地与自己并置起来。
    3)真正的连续性应该表现为意识状态一般的彼此渗透性,而我们习惯于事物在空间中彼此接触又不互相渗透的状态。同时性的知觉,即对“先”与“后”同时加以知觉,这意味着已经对各项加以区别并比较其所占的位置,进而在连续关系中排列出次序。排列、次序的观念,内含了空间的表象。
    3.3 同质时间作为绵延的象征表现,其本质是空间。
    由对空间的界定反过来说,任何一种无限的同质媒介,本质上都是空间。人们假定同质性媒介有两种形式。在一种中内容共存,即空间;在另一种中内容相继出现,即通常意义上的时间。在被当作同质媒介的时间里,我们的意识状态被散布于其中,得以被互相区别,形成了彼此外在、占有不同位置、不再相互渗透的非连续性序列,得以被计算。这样的时间实质上就是空间,空间观念是基本的材料。
    3.4 意识将自身与物质对象耦合,从而使自身被散布在同质时间中、被彼此外在化——真实绵延获得象征性表现即“同质绵延”。
    当自我意识到使意识产生的物质对象时,就将物质对象的性质赋予了意识,以物质对象在同质空间和时间中的存在方式代替了意识在自我之中的产生方式,从而认为内在绵延是同质的、各个瞬间是同一的、相互之间是先后排列而非互相渗透的——这就是意识状态获得的象征性表现,成为在时间里占有不同位置而不再相互渗透的同质单位。
    意识状态的多样性作为性质的多样性,本是不可数的。但意识自身的作用方式,能使获得象征性表现的意识状态就变成了可数的(其性质的多样性被混淆为数目的多样性),这种象征表现的必要元素是空间(同质时间)。从空间里派生出的有关绵延的象征表现,称为“同质绵延”。
    综上,意识状态有两个方面:我们的意识,当被看作时间中的性质时,在时间中是被产生的;被看作时间中的数量时,在时间中是被展现的。这两个方面,分别就是真实绵延和同质绵延。
    二、使“绵延”被遮蔽的两大因素

  4. 意识状态分裂为两个方面,或者说形成两种自我,主要源于两种冲动。
    人类具有的两种与生俱来的冲动:1)形成有关事物的外在性以及它们媒介同质性的一种清晰的形象。动物一般不会像人类一样在它们的各种感觉之外还想象存在一个与它们自身有很大差异的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恰恰是有意识生物的共同属性;2)实现共同生活并相互交流,而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逐步完善,意识状态越来越受到从内向外的推动。这两种影响都使不断变动的感觉被凝固化。

  5. 第一种冲动主要是借助事物的运动,使绵延呈现为一种同质媒介,使意识成为象征性的影像排列在(同质)时间里。
    5.1 意识生活被物质对象分离为两层。
    对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实在的知觉,在我们的意识之中互相渗透。我们的连续感觉尽管真实存在而互相融合,却多少保存了它们所属的客观原因所具有的相互外在性。感觉本身是随着它的相对稳定的外部对象一起处于永久变化的状态中的,自我的绵延转瞬即逝而不断变化,但我们想象我们的表层心理生活是被安排在一种同质媒介之中,将意识投射到同质空间之后它就被固定下来了。
    而忽视表层心理状态,我们就不再意识到一种同质时间,就像在梦境中,数学的估算被一种模糊的直觉所取代,直达作为性质的绵延——从意识状态数目的多样性下面辨别出一种性质上的多样性,在具有种种确定状态的自我之下辨别出另一种基本的自我,这种自我的彼此依次出现,就是自我互相消融以及形成有机整体的意思。

5.2 事物的运动是同质时间的生动象征,但通过重新正确地理解运动,可以发现真实时间。
5.2.1 运动包含着两方面的元素:
1)运动物体所经过的空间,此空间是同质的、可分的,是数量;2)运动物体经过空间的动作,是意识、心理中的实在(只对有意识的观察者起作用),不占空间,不可分割的过程,是性质。
我们既能看到运动物体所经过空间的广度性表象,又能看到纯粹强度性的感觉,这两种感觉的混合,其错误的根源在于把运动和其空间混为一谈。
5.2.2 对于运动(变化)的错误认识:
1)错误命题1:运动呈现为和它所经过的空间中点的不动性相偶合,因而可以像对待无限可分的空间一样划分运动,而不用考虑其连贯性。
驳论:
①一段路程的经过是一个跳跃,跳跃是唯一的因而不可分解的,拆分后的运动就不再是同一个运动了;
②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在用不动性来重组运动,等于重合混淆了运动和静止。
2)错误命题2:同理,变化被看作以某种方式在时间中,自动排成一系列分开的状态。
驳论:
①变化,包含客体的和主体的两方面,它们其实都是不可分的。变化发生的时候,激发一个特别的被称为“状态”的现象,我们的主观精神用(静止的)“状态”来拆分重建了变化;
②“状态”只建立在现象之上,而显然非真正的现实(稍加思考就有一个不可解决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5.2.3 关于运动(变化)的正确命题:
运动不意味着一个运动物体。即:有变化,但在变化之下没有“变化的事物”;有运动,而没有惰性的、不变的会运动的物质——运动不需要交通工具,变化不需要一个(不变的实体)支撑。
论证:
1)在经验中,
①对于实体的假想建立在视觉总是捕捉相对不变的形象这种本能习惯上;
②但可以寻求听觉—音乐以感知不依附于实体的、作为独立的现实的运动和变化;
③借助对音乐的类比,我们得以把空间图像抽象化,想象成音乐一样:没有基质,没有状态,只有一个延续着我们内在生活的音乐;
2)在现代科学中,电磁波等以振动传播的事物,提议了把物质分解为行动的可能性——运动取代物质变成了现实本身。
5.2.4 总结:
变化就是现实本身。运动和变化的基本真相是:
1)与运动事物无关,是自给自足的,它就是事物本身。没有所谓事物的运动,而是运动的运动;
2)很好地利用了实践,是不可分的。正是变化的不可分的连续性建立了真正的时间,而不是相反地认为变化发生在时间之中。从而,真正的时间,是有连续性而不可分的、不能拆分重组的、被感知为接续的某种印象,不混入任何空间化的图像。

  1. 第二种冲动使我们用具有固定性的语言遮蔽了不断变化的意识。
    1)首先,我们本能地倾向于把我们的种种印象固化,是为了用语言指称事物进行表达。每一种感觉经过重复就会改变,转换感觉的词语却没有随之千变万化;而由于我们反过来用语词来认知感觉,语言的不变性误导我们,遮蔽了个人意识中微弱的印象。词语的创造本是源于感觉的不稳定性,但一旦形成,它们反过来抵制感觉,将其稳定性强加于感觉身上。
    2)其次,总体社会生活中,由于交流的需要,具有清晰轮廓的现成语言,蕴含的是社会整体在指定情况下所得的各种印象中持久的、共同的非个人的部分,无法真实表现个人独特而新颖的感受。
    3)实际上,所有意识(知觉、情感,等等)都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清晰而精确的,但不属于任何个人;另一方面是模糊而变幻无穷的,不能诉诸语言和智性。当我们习惯于用语言赋予意识平庸的色调后,就难以离开媒介和语言去感知意识。由此形成了第二个自我,把基本的自我遮蔽起来,其存在是由彼此有别的瞬间构成的,各种状态是彼此区别而又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4)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工作的意义呈现出来。艺术的语言形式所提供的依然不过是情感的阴影,但艺术家们将阴影排列,使其反射出的事物具有不合逻辑的异常性质,从而让人看到这些元素表达的矛盾而相互渗透的状态,这种与纯粹意识相符的状态,揭开了我们的意识和我们的自我之间的帷幕,把我们带回自身的存在。

附 参考书目:
(法)亨利·柏格森著.时间与自由意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法)亨利·柏格森著.思想和运动[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法)亨利·柏格森著.创造进化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间与自由意志》第二章——论“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