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东天目山参学记(3)

      现代社会稀有的修学体系

云海仙踪

      东天目山有严格的修学体系,此地以了脱生死,往生净土为目标,显然修学体系是成功的,可行的。

      往生在佛教中不只是在这一期生命结束。是当下即是净土,生命的开始、结束是因缘的显现妙用。

(一)严格的时间作息

    凌晨2:30起床,3点早课持续到6点。  6点吃早餐,7点钟出坡干活,11点午餐,午餐后午休。13:30起床出坡。18:00晚餐,19:00至21:00晚课。21:30熄灯睡觉。

      早晨3点、7点、下午2点、7点时,宿舍的寮长会关门,任何人不得偷懒睡觉。严格的时间作息让我走出了原有的舒适区,超乎寻常的体力劳动明显提高了睡眠质量。

      严格的时间制度是对于容易放逸的学人的督促,也是一个道场形成的不松不紧,适合大众在此体系精进修学的时间作息。

严格的“五堂功课”

(二)出坡——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此道场的任何物资全部由人背到山上,道场的建设,几百人的生活需求必然使背山成为一个必修科目。在此地,背山是不受天气,路况影响的,只要山下有物资送过来,山上的人则必须下山将其背上来。

    刚来时,我对这种背山的形式有些疑问:短短几公里,修一条盘山公路不就可以了?而且省时省力,一劳永逸。询问王伯伯后才了解到,曾经有人发心出资修路,但被拒绝了。原因是背山是一种苦行,其目的不是为了苦行而苦行,是通过苦行放下对“我”的执着,以此转妄成真,显发本具的真心。在此道场是以净土法门作为修学的宗旨,通过念佛了脱生死,苦行也是为了更好地念佛。正如张叔所言“干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干活”,二者不可分割成两层,方此功夫逐渐提升,拿到往生把握。

冰雪天背山

    在山上的半月中,深刻体会到了背山的不容易,自然而然生起了对他人的感恩心、惭愧心以及对自我转换念头,坚持不懈的鞭策之心。

(三)念佛修行

    在这里,念佛始终是最主要的。这里是净土道场,以一部经典,一句佛号作为宗旨。经典是对“阿弥陀佛”名号生起信心,具足信愿,专持一句名号得以往生。

    在净土修学过程中,信愿行是其三资粮。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依照此一经典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以持名而径登不退。

    在这里,念佛法门成为了至高无上的修行方式。理则至圆至顿,非九法界众生所能信解;行也普被三根,不识字的阿公阿婆亦可行得。

(四)类似于共产主义的团体

      东天目山是一个类似于共产主义的道场,何以言之?

      1.忘我利他  整个道场分工明确,互相帮助,共同维护道场的运行。以卫生组为例,卫生组负责整个道场的卫生工作,尤其厕所清扫与垃圾分类处理。“其他组不干的活我们组干,其他组需要帮助的活,我们也干。”,这是卫生组的特色,将“忘我利他”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

      2.分享主义  在道场中,谈论不到关于金钱的话题,因为一切都是免费的。所有日常需求的应有尽有。在宿舍:牙膏,牙刷,洗衣液,洗发露,沐浴露……都可免费使用。此地所有厕所的纸从来没有中断过。在食堂:饭菜,碗筷都已准备完毕,等待食客就位用餐。在结缘处:所有书籍,物品全部免费。旧衣库:衣服鞋子缺缺少了,可以到旧衣库免费结缘。背山饮水处:水果,零食可以取用。大家把自己多余的物品放在此处分享。因此大家往往随取随用,自他分别之心淡了。

      3.等级制度  作为一个团体,等级制度不可避免的。层层组织形成了团体共同进步发展的保障,这里难得可贵的是等级更多地存在于工作的运行层面,而非人性上的剥削压迫。“平等”在此地有着更好地体现,作为上级往往以身作则,付出的会更多。“以德配位”是这里等级选拔的特色,因此这里少了怨言,多了慈悲。

      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享受劳动成果。毕竟这些只能以“片面的”作为形容词,所以只能以“类似于”作为表达。

(四)道风——真诚,恭敬,感恩,忏悔

      踏入此地,有种祥和之气。人们更多的是以真诚的心接人待物,处处充满了恭敬与感恩。在这里,我学会了做错事要学会承担与认错,忏悔并改正。

      这里的道风淳朴恭善是建立在这里的人有共同的目标,相同的修学理念上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此地从一毛不拔之地成为全国慕名的大道场离不开此道风的长久建设与维持。

温良恭俭让

      体会:一个道场的修学体系,决定着它能否兴盛不衰。这里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方法路径以及坚定不移的行持。这在全国是值得赞叹的,毕竟成果是显著的。

      来到这里的人有的会赞叹不已;也有人会说住在这里的人被洗脑的一塌糊涂。《庄子》则云: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于我而言,这里的修学体系是值得学习的,尤其这里的人以及修学的方法与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这里是我成长的驿站。不过在这半个月中,我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看一本书,作为一名喜好文史哲的青年这是不太可能接受的。在此地虽是对境练心,但是无奈烦恼众多,严格的时间作息与高强度的劳动只能暂时地的缓解烦恼与忧虑,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应在本有的生活环境中从“心”出发。

      但是我从这种体系当中获益匪浅。


     

     

       

你可能感兴趣的:(杭州东天目山参学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