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进行pytorch模型的训练,对pytorch的流程进行一次简单梳理作为笔记。此外,由于GPU显存有限,数据的Batchsize一般只能到2,而相关资料显示较大的Batchsize有利于提高模型训练效果,经查阅资料,找到通过梯度累加的方式来等效增大Batchsize。
在用pytorch训练模型时,通常会在遍历epochs的过程中依次用到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和optimizer.step()三个函数,如下所示:
model = MyModel()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001, momentum=0.9, weight_decay=1e-4)
for epoch in range(1, epochs):
for i, (inputs, labels)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output= model(inputs)
loss = criterion(output, labels)
# compute gradient and do SGD step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总得来说,这三个函数的作用是先将梯度归零(optimizer.zero_grad()),然后反向传播计算得到每个参数的梯度值(loss.backward()),最后通过梯度下降执行一步网络参数更新(optimizer.step())。
optimizer.zero_grad
训练的过程通常使用mini-batch方法,如果不将梯度清零的话,梯度会与上一个batch的数据相关,因此该函数要写在反向传播和梯度下降之前。
loss.backward()
PyTorch的反向传播(即tensor.backward())是通过autograd包来实现的,autograd包会根据tensor进行过的数学运算来自动计算其对应的梯度。
梯度可以理解为:函数各个自变量求偏导,这些偏导数写成向量的形式就是梯度。
梯度方向各点处函数值减小最多的方向,梯度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函数的最小值,但一定指向函数值减小最多的方向。
具体来说,torch.tensor是autograd包的基础类,如果你设置tensor的requires_grads为True,就会开始跟踪这个tensor上面的所有运算,如果你做完运算后使用tensor.backward(),所有的梯度就会自动运算,tensor的梯度将会累加到它的.grad属性里面去。
更具体地说,损失函数loss是由模型的所有权重w经过一系列运算得到的,若某个w的requires_grads为True,则w的所有上层参数(后面层的权重w)的.grad_fn属性中就保存了对应的运算,然后在使用loss.backward()后,会一层层的反向传播计算每个w的梯度值,并保存到该w的.grad属性中。
如果没有进行tensor.backward()的话,梯度值将会是None,因此loss.backward()要写在optimizer.step()之前。
optimizer.step()
step()函数的作用是执行一次优化步骤,通过梯度下降法来更新参数的值。因为梯度下降是基于梯度的,所以在执行optimizer.step()函数前应先执行loss.backward()函数来计算梯度。
注意:optimizer只负责通过梯度下降进行优化,而不负责产生梯度,梯度是tensor.backward()方法产生的。
对于模型训练来说,batch_size越大,模型效果会越好。但是某些环境下,没有足够的GPU来支撑起大的batch_size,因此这时可以考虑使用accumulate_steps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具体地,原来训练过程中每个batch_size都会进行梯度更新,这时我们可以采取每训练(叠加)accumulate_steps个batch_size再更新梯度(这个操作就相当于将batch_size扩大accumulate_steps倍)
一般训练函数,一个batch训练过程如下:
for i, (image, label)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 1. input output
pred = model(image)
loss = criterion(pred, label)
# 2. backward
optimizer.zero_grad() # reset gradient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步骤如下:
1.正向传播,将数据传入网络,得到预测结果;
2.根据预测结果与label,计算损失;
3.将前一个batch计算之后的网络梯度清零;
4.利用损失进行反向传播,计算参数梯度;
5.利用计算的参数梯度更新网络参数。
当进行手动梯度累加的时候,代码如下:
for i,(image, label)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 1. input output
pred = model(image)
loss = criterion(pred, label)
# 2.1 loss regularization
loss = loss / accumulation_steps
# 2.2 back propagation
loss.backward()
# 3. update parameters of net
if (i+1) % accumulation_steps == 0:
# optimizer the net
optimizer.step() # update parameters of net
optimizer.zero_grad() # reset gradient
步骤如下:
1.正向传播,将数据传入网络,得到预测结果;
2.根据预测结果与label,计算损失;
3. 根据累加值,计算平均loss。平均的目的在于:loss平均得到平均梯度,loss.backward计算时会释放计算图,如果不平均,梯度过大,内存爆掉;
4. loss.backward 反向传播计算梯度;
5.当不足一个accumulation_steps值时,梯度累加,实现等效大batchsize的目的;
6. 当满足一个accumulation_steps值时,optimizer.step进行网络参数更新,optimizer.zero_grad清零上一组梯度,为下一轮梯度累加做准备。
Tip:累加的是梯度而不是loss,每次计算loss并backward()后,计算图就已经释放了,所以不会引起爆内存的问题,但是此时梯度保留了下来,一起帮助参数更新。梯度的regularization我的理解是可以帮助许多小batch的loss加在一起反向传播时更加稳定。
问题1:使用梯度累加时,对应LR要怎么变?
原因:bs增大之后,每个batch的可信度更高,同时,bs增大之后整个训练过程的迭代次数就少了,因此需要增加学习率在更少的迭代次数内完成同样的工作。
New LR = LR * accumulation_steps
(等效Batchsize一般不超过64?)
问题2:为什么要loss = loss / accumulation_steps ?
loss/steps主要影响到的梯度,如果不除以steps,也就相当于直接将8次的梯度累加到模型上,在反传的时候,loss会波动很大,但是如果除以steps,相当于平均了这steps次梯度的累积过程,很平滑。有点类似于滑动平均的样子,只不过这个滑动平均是在steps次积累上做的.
Reference:
1. https://www.cnblogs.com/sddai/p/1459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