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开心菜鸟

题记:

两只90后为自己新开的微信公号《斯嘎和壮户》向laoegg约稿,命题苛刻:“特立独行的生活”,大概认为生活是laoegg的弱项,帮他挑战一下自我。

结果还真被难住了,写了点自以为接地气的东西,回头再看,太酸,不忍卒读。

继续回到“不说人话”风格,但会努力写得多点人味儿。

开扯:

讨论“特立独行的生活”,得掰扯清楚两件事:1、什么是生活;2、什么是特立独行。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尴尬,日常认为再简单不过的事儿,多问几个"是什么"和"为什么",就陷入给不出答案的窘境。

什么是生活?

我理解,就是生命体的活动,说悲催点,就是为了活着和有存在感而行动。

不过,如今的生活,和以往任何时代都有所不同。

“人类自从出现以来,第一次遇到了他们真正的、永恒的问题——当从紧迫的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后,应该怎样来利用他们的自由?科学和财富的力量将为他赢得闲暇,而他又该如何来消磨这段光阴,生活得更明智而惬意呢?”这是凯恩斯在100年前发出的预言。

前不久,两个90后同事头天还在跟前晃悠,第二天朋友圈里就在泰国荡秋千了,美其名曰“散心”。这种时间、空间和心灵上的自由度,十几年前对多数人还只能是想想。

凯恩斯为如今的生活者,设计了一个标准:明智而惬意。

我理解,达到这个标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向外部开放,二是学习和自己相处。

向外部开放,以“负熵”带来活力

那个把猫搞得不死不活的薛定谔曾不务正业,跨界生物学写了本《生命是什么》,提出一个观点,“生命以负熵为生”。

提到“熵”,要引出另一个让文科生挠墙的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也就是混乱程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大,直至达到混乱的最大化。”

试想一个公司,如果不盯着外部变化做调整和应对,而是一门心思窝里横,专注内部争夺资源,很快就会走向衰败。

这种案例极多。以Windows称霸江湖很多年的微软,不但完美错过了整个移动互联网,而且几年功夫就开始滑向深渊,直到纳德拉出任CEO,才以重建企业文化和推行云战略挽救了悬崖边儿上的微软。

纳德拉反思,因为Windows在PC时代过于成功,缺少了外部的压力和挑战,微软的顶尖大脑们也不能免俗,在争权夺利和推卸责任的内耗中,把微软变成了一个封闭官僚体系。如今困境中的传统媒体们,不也是如此么。

一个人,如果能保持学习,积极参与各种竞争协作,大量从外部吸收有价值信息,就是通过增加“负熵”,让自己的生命更具活力。

而如果一味沉溺于过往,听任自己被低水平的信息和低强度低价值的生活方式填充,这个人就成了一个“孤立系统”,将难逃“熵增”的惩罚,陷入迷乱和混沌而无法自拔。

“熵增者”表面看来并不是不关注外部变化,他们的问题是不知道什么信息更有价值,或者因为理解力困难,或者因为看不懂变化,或者因为对落伍的恐惧而拒绝承认现实,所以选择对需要花费脑力和时间的价值信息“说不”。

与其费力去搞懂什么是转基因和超级城市理论,不如相信这些背后都是利益集团的阴谋和企图。在“我搞不懂就说明你不对”的强大逻辑支持下,“熵增者”更愿意依照简约是非观和窄域道德观,发表言论或有所行动。

但是,所有的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都会变成跟不上、自我抛弃和自我惩罚。

学习与自己相处,寻求自得其乐

“喜欢独居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

那些总在抱怨“终日不得闲”的人,不妨做个试验,给自己设计一两天独处的真正闲暇,不安排旅游,不安排和朋友家人的聚会,不安排刻意学习,更不要用这个时间处理家庭琐细事务。

真正“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候,你会发现,重新集中和调配平日里被别人的事务过度占据的注意力,没那么容易。

为什么很多人热衷参加冥想之类的课程,说白了就是已经没有能力从外部汹涌灌入的信息洪流中,把自己的注意力挣脱出来,只能向其他的外部力量寻求帮助,以找回自己注意力的控制权。

研究者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信息和资讯,最糟糕的是他们并没有控制和选择的能力。有些病人描述说:“事情太快地涌进来,我失去控制,终于迷失了”。

如果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独处时的注意力,就可能掉入玩弱智游戏停不下来、刷抖音停不下来、追脑残剧停不下来的自我失控状态,更严重的可能会寻求食物、酒精、药物的帮助或者其他更刺激的手段和方式。

自得其乐,需要建立“自我奖励”机制。

外部世界有很多激励你的工具和手段,从幼儿园的小红花开始,每一种激励都是为了把你的念头和行动,引导到别人规划好的行为轨道。

朋友圈的点赞,抖音里的小红心,玩游戏时哗啦啦掉落的金币,购物时导购美女的亲热称呼和热情笑容,上司的表扬和兑现在银行卡里的数字……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在激励机制,你就是别人规则之海里的蚱蜢舟,高低起伏、或喜或悲全被别人左右。

而且外在的规则和秩序相互还有冲突和矛盾,理解不了这些冲突,或者化解不了这些矛盾,就会陷入纠结、焦虑、烦躁,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当你开始更在乎“自我奖励”,而不是“外部奖励”的时候,可能意味着你建立起了自己独有的价值评价模式。这个时候,选择关注哪些信息,屏蔽哪些信息,选择做什么或者拒绝做什么,会变得简单而清晰,你是否开心也不再轻易被外界变化左右,真正达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真正的惬意,绝不是降低需求层次达到的无奈妥协,而是构建更高标准之后的取舍自由。

比如,一周不打开任何新闻客户端,不看抖音、快手和微博,关掉微信群的提示音,不打开不分享什么“惊叹”和“秘闻”,不去看什么绯闻、八卦和内幕,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

比如,选择断舍离和极简主义生活,不是因为时尚流行而模仿,而是因为想要把更多时间和注意力投入到自己更在意的事情,看看什么效果。

我有过强烈体验,写《硬科技十日谈》等系列文章的时候,因为跟自己约定了“十天完成十篇”,所以等车也不再焦虑,旅途也不觉得疲劳乏味,也没心思关心和纠结其他事情。当约定完成,十篇文章发出去,自己对自己的表扬和肯定,强烈程度远远超过外界反馈带来的开心。

是否特立独行,要看圈圈大小

说到这里,其实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特立独行”这个问题。

什么是特立独行?特和独,一定有相应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规则的对照和约束。

曾经,汉服爱好者、玩cosplay的小朋友和纹身、带鼻环的时尚青年都被视为特立独行,而一度风行的硬笔书法爱好者和汪国真席慕蓉爱好者,如今却成了小众。

所谓“特立独行”的评判,必然是以某个圈层的规则为主流,为核心参照。

有人喜欢大圈圈,有人喜欢把圈圈划得很小。

有朋友找我聊天,说起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不得已。我没太客气,“如果说你所处的环境就是个垃圾坑、污水池,偏偏还有人热衷在里面制造各种明规则、暗规则和潜规则,讨论在这个池子里的生存技巧有什么意义?”

给自己划的圈圈越小,要面对的“不许”“不行”和“不能”就越多,要背负的压力和痛苦就可能越大。

在生命的尺度里,性别不只是两种。在时间的尺度里,没有什么不在变化。在宇宙的尺度里,谁也不是谁的中心。在《流浪地球》的故事里,没有功夫讲什么是非、对错和道德。

如果你总是特别看不惯谁谁谁,或者老感觉有人在针对自己,你反倒要审视下自身,看看是不是给自己划的圈圈有点太小了。

长寿这事儿端粒说了算 端粒长短心情说了算

最后,说一点跨界的相关。

生命科学界有个很重要的发现,端粒。细胞里面这极其微小的存在,却可能是决定人的寿命和衰老的关键。如果谁的端粒太短,或者端粒变短的速度加快,就意味着他快挂了。

研究者发现,加速端粒变短的很重要的因素是不良情绪。长期沉溺于抱怨、排解不了各种压力、对他人常有敌意等情绪状态,都会让端粒变短加速。

怼天怼地对空气,看谁谁都不顺眼,心情各种不好,不能变成情绪炮弹砸给别人,反倒是对自己的伤害。这么蠢的事情,谁喜欢干,谁自己干去,反正我不能干。

努力学习怎么让自己更开心,尽力做让自己更开心的事情,不关注让自己不开心的人、事和消息,就是我的生活法则。

感谢两只90后不停逼我,让我得以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这么选择。

总结:当菜鸟,不当孔雀

最后,全文总结三句话:

1、保持向外部价值信息的开放,让自己明智;

2、建立和完善内在的自我奖励,让自己惬意;

3、给自己划个尽可能大的圈圈,宁当大圈圈里的菜鸟,不当小圈圈里的孔雀。

保持开心,保持活力,保持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只特立独行的开心菜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