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前两天跟老师聊天偶然得知老师的儿子清华本科毕业后赴日本东大攻硕;上次朋友浙大博士毕业,晒毕业典礼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是有点起伏;人生重要的拐点就那么几个,把握住了命运就会很不一样,可惜自己也曾数一数二却在关键拐点名落孙山……于教育我内心一直是有遗憾的。
何以解忧,唯有多读书。过去的追不回来,活在当下;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尽可能幸福愉快的度过生活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书名听起来有点心灵鸡汤,但冲着哲学家鼻祖的著作,一天时间,安安心心的读完了本书,颇有收获。
幸福取决于主体因素
书中把人生得益划分为三类:人的自身属性(健康、外貌、气质、智力、道德品格);身外之物(财产);别人眼中的样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看法-名誉地位等);而人幸福的原因在于自身属性,而非外在。因为快乐痛苦首先产生于人的思想、感性和意愿,对世界的理解,身外之物只能间接的影响人的幸福感。
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皮囊与认知意识;不同社会地位财富的角色都充满着烦恼和痛苦,这并不因为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有所缓解。而卓越的智力、强烈的意愿,这些素质结合起来就使情感变得强烈,极大提高对精神和肉体对痛苦的敏感程度,导致强烈的烦恼情绪(所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快乐与否,个性使然。
人的快乐首先是健康;健康的身体才得以宁静、愉悦的心性、活跃清晰的理解力;健康之于一切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其次是充实的自我;过度社交的根源是无聊,无聊的根源来自内心空虚、精神贫乏;
人的幸福最关键是主体的优良素质,包括高贵的品格、出色的智力、快乐的性格和健康的身体。所以想要幸福,保持健康、充实提升自我;这就是核心。
如何改良主体
先做个愉快型人格
尽可能把获得和促进心情愉悦当做我们的首要追求;人往往见到的越多越不满足,劳动阶级尤其农村的人们常常满心欢喜笑口常开,而有钱人常常愁容满面。这里提到两种人格-郁闷型和愉快型;郁闷型会因为不好的结果而伤心烦恼,而好的结果也属于意料之中无法是他高兴起来,10个目标完成了9个也不会因为达成9而快乐,反而因为那一个没完成的目标而闷闷不乐(典型的我);愉快型则相反,他们会因为自己已经完成的目标而感到安慰和快乐。郁闷型的优势在于prepare for the worst,时刻提防最坏的结果,但天生容易感到不满、易怒、对生活感到厌倦(写到这里我已经笑了)。
再摆脱痛苦和无聊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艰苦和贫乏的生活导致了痛苦,而安逸富足导致无聊。而丰富的内在是让我们避免痛苦的唯一方法,人精神思想的优势越大(思想在活动、更新、体验,还能将各种思维重组整理,除偶尔的松懈状态外),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
独立&闲暇&独处
人的精力需要被消耗,当消耗不尽时则必须为这些力量找寻消遣,也就是没有目的的使用自己的力量,就会立刻被人生的痛苦-无聊所侵袭。
而闲暇是人生的精华,此外人生就只剩下辛苦的劳作,所以让自己的闲暇不只是“无知者的无聊“、平庸的打发消磨时间而是计划如何利用时间,增强天赋。文中提到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就像不需要进口或进口量很小的国家是最幸运的国家,一个内在丰富不需要从外部获取有趣的人是最幸运的人。进口意味着依赖、危险和麻烦。任何时代的杰出精神人物都充分利用闲暇时光,从而完成一生的杰作。
学习、观察、研究、沉思和实践,这是对闲暇的需求。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越努力,那么他从自身发现快乐的源泉的可能性越大,幸福感就越高。
肌肉运动&施展能力
走步、锻炼;思考、观察、写作阅读等,施展自己的能力。拥有卓越精神思想的人,生活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充满意义,有价值和兴味的事情引起他们的兴趣(如大自然的产物、人类事务杰作),并充满了他们的头脑。当精神境界越高,人格越来越完善,现实生活对于普通人就是目的,而对于拥有卓越精神的人则是手段(通过生活达成自己卓越的精神,丰富有趣的灵魂)。
关于人的财产
某幸福论教育家将人的需求分为三类:天生迫切的需求(衣食住行)、天生非迫切需求(ML)、非天生非迫切(追求奢华、排场、辉煌等)。而财富、名声就像海水,一个人喝海水越多,就越感到口渴(多形象)。我们感到不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试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要求,但同时,其他阻碍我们成果的条件却没有改变。
而亲身经历过匮乏和贫穷的人,更不害怕贫困,所以更热衷于奢侈和豪华。如莎士比亚所说:一旦乞丐坐上了坐骑,就一定要把马跑到累死(一夜暴富)。
关于人与人的关系
遵从内心量力而为
虚荣心,使得人不在自己真实的自我中,而是在他人头脑里自己的表象中寻找快乐和满足。要清楚,任何人首先寄居于自己的皮囊之中,而非存在于他人的看法里。不论我们做什么事or not,第一个考虑的是他人的看法,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担忧、辛苦、愤怒、恐惧都和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脱不了干系,脆弱的自尊心以虚荣、自负、炫耀、铺排为基础,且随着年龄增长越发强烈,老年时期虚荣骄傲和贪婪一起占据了主要位置;不通过国家情况也相差(法国vs德国)。要增加我们的幸福感,最好尽量限制和减弱这种冲动到一个合理的程度,健康、性格、能力、收入、子女、居所等方面,自己的现实情况要比他人对我们的随意看法重要得多(遵从内心,量力而为)。
骄傲产生于内部,直接的自我尊重;而虚荣来自外部,间接的为了获得自我尊重努力;所以虚荣的人喜欢夸夸其谈,而骄傲的人则信奉沉默是金。
建议和格言
泛论
理性的人追求的并非快乐,而是避免痛苦。同郁闷型人格,为避免痛苦和不幸,得知道生活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需要人守护和克服的。
不要对生活过多要求;在意自己的健康,要知道事情的发展大多都和我们的意,但某些小事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我们总是会想起这件事,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随了我们心的事,我们的意欲就会受到损害。快乐就是意欲受到限制后被消除,得到释放而产生(所以随心所欲同理)。
不要过分的为将来的生活做打算;为什么要消耗你的灵魂!你制定的永恒的计划已经远超他的能力所及。
把握现在;努力生活的人一直盯着前方,焦急的等待即将到来的事情,好像未来的事才能使他幸福,而对现在视而不见。如同意大利的驴-人们在驴头上插根棍子席上一捆干草,驴看到眼前的干草,总想走快一切去够到他。我们既不总为将来考虑和打算,也不应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现在才是唯一的真实和确定。
enjoy your life,在着眼现在和放眼未来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快乐的迎接当下,有意识的去享受每一段没有直接烦恼和痛苦,因而可以勉强忍受的短暂时光,既不要因为以前的希望没有达成而导致现在的不快,也不要为了将来的忧心而破坏了现在的心境,要知道这一刻的光阴转眼变成过去。
自视
忌比;如果不和别人相比,我们就会因自己得到的东西而高兴,如果因为别人比我们更幸运而不平衡,那我们就永远都不会。远离妒忌。
决定已经做出并实践之后,静观其变即可,让事情顺其自然的发展,不要再去考虑,对未发生的危险也不要过于担忧,此时我们不应该再去纠结这件事,”给马配好马鞍,就可以出发了“;而对于无法改变的灾祸,我们也不要去想本来可能会不一样,更不能假设我们原本能够阻止灾祸发生,因为这种想法只能让我们更痛苦,等于自我折磨。所有已经发生的事,都是无可避免的必然事件,而没有惩罚和教训,就没有进步。
在看某个东西时,很容易想:”啊,我想拥有它“而感到缺了什么东西,实际上我们应该想,如果我失去了某样东西会怎样,例如财富、健康、朋友、妻儿又或者爱犬;失去后才懂得它的可贵,而这样想立刻会为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感到比过去更强烈直接的快乐,并采取各种方法来避免失去它。
一个具有高贵而深刻的思想,就不应该让琐碎的私人事务和低级烦恼占据他的精神思想,导致他无法进行高贵而深刻的思考,因为这样做就实实在在是”为了生活而破坏了生活的目的“。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人都必然受到许多外在的种种制约,缺少了这些制约生活就不是生活了。恰好轻微的自我约束可以使我们避免很多的外在制约(如同法律是尊法守法者的保护,而非制约一个道理)。
生命在于运动,内在的精神生活也需要通过思想或行动不停的运动,一个缺乏思想的人无所事事便会招致可怕的无聊,无所事事的时候,很难保持平静。
生存于世,为达到幸福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预见使我们免受伤害和损失,宽恕则避免吵闹和争执。人生活于人群,他就没有任何理由对任何人加以谴责和拒绝,因为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产物,这个人是按照某条永恒的形而上的规则存在的,他只能展现出现在的样子。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自己真实的个性(道德品行、认识能力、长相性格),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本质彻底谴责的话,那我们就是将自己视为敌人,承认别人生存的权利,”生活,也让别人生活“。自我锤炼,容忍他人的耐性,为了他人的行为大发雷霆就像和一块我们在路上碰到的石头生气一样愚蠢。
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思想智力去认识和理解他人,尤其一个缺乏精神思想的人,那他就永远看不到别人具有的精神思想;事务的自身价值加上判断者的知识认知就构成了对这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屈尊、降格“
注意不要给刚认识的人过高的评级,不然绝大多数情况我们会失望和羞愧甚至招致不幸,“一个人的性格本性可以从小事中看出来”。
我们可以藏愚守拙,但却没有理由假装卓越。
如果一个人的本性庸俗,那他在面对本性高尚的人时,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原因就是妒忌。只有用最愚笨的动物的皮将自己裹起来,才能获得别人的喜爱。表现出聪明的人等于间接指出了他人的愚蠢和无能。
人生的各个阶段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
生活给我们留下的回忆很少,生命就显得很短暂,因为很多不重要不开心的事都被我们的记忆排除掉了。(所以尽量制造重要开心的事)
一盏灯的灯油不多,但是有着很细的灯芯,它燃烧的时间就比较久,或者一盏灯灯油很多,灯芯也很粗,它也能燃烧很久。灯油将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生命力,灯芯则是各种方式对生命的消耗和挥霍。16岁之前就像靠利息生活,今天花明天就赚回来了;但一过36岁就像开始依赖本金生活的人了,本金越多,消耗越慢,人生越长。
只有到了老年时代我们对生活的表象认识才能变得完整而连贯,一个老人不会用刚入世的目光观察生活,而是离世的角度。而往往生命走到尽头时,我们才能获得对自己、对真正的目标和方向特别是对我们与他人及这个世界的关系,得出正确的认识。
人生的本质是他真正的价值只在于缺乏多少痛苦,而不是缺乏多少快乐。所以少让自己就招受痛苦
生命在于经历,尊重生命在于尊重自己 时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