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语言教学》问题梳理(十)P93-100

肖建君:

1.“课程目标的定义与内涵”(4.1部分)介绍了几种“知识——能力”观,你比较倾向于谁的观点?为什么?

我认为Chomsky的观点更具有概括性,后来的学者都是在他的观点上进行完善和拓展的。

Canale 和Swain在Hymes 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能力的论述,补充了交际能力的内涵【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和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并增加了策略能力。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主要了解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能简单运用,这就是对语法能力的培养。知道如何运用及对不同类型的语言行为做出反应,如请求、抱歉、感谢和邀请,这也是社会语言能力中的话语能力的要求,同时这也是我们听力考试和写作考试的主要测评方向。至于社会文化能力和策略能力,这是最容被老师忽略的部分。做的好的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处在较高水平,而忽略掉这两部分内容的班级,重点学习词汇知识和句型结构的班级,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

2.如何理解能力到运用能力的过程?

Skehan 认为: 所谓的“ 运用能力” ,既不是能力(competence) ,也不是能力表现( performance ),而是能把各种能力系统地调动起来用于实际交际活动的能力。

理想化的能力发展过程模式如下:知识——能力——运用能力——能力表现。如阅读能力的提升过程:知识(语篇的理解)——能力(读懂语篇的能力)——运用能力(运用这样的阅读能力阅读另外的文章)—— 能力表现(运用能力灵活的人能读懂更多类型的文章,表现为阅读能力强;运用能力差的人读不懂其他的文章,表现为阅读能力不高)

3.平时您在课堂上教知识多还是能力多?

经过啃读理论,结合课堂教学反思,平日里我在课堂上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语言知识主要通过预习作业或者小组学习或者查找工具书来完成。

比如,针对本课生词的学习,我会让学生先将本课生词圈画出来,在阅读过程中,将非常影响阅读理解的单词查阅出来,并备注上音标和汉语意义或者固定搭配。然后,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或长难句,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并在他们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思维障碍点和闪光点(用学生角度去化解的难点)。然后,通过概括文章大意、分析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形成思维导图,仿照作者的框架写作一篇小短文。

经过认真练习的学生,他们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能有明显的提升。但是,对于不能够认真参与每一项过程的学生来说,进步却不够明显。虽然他们明白这样做是有好处的,但他们始终不能坚持完成每一次任务。等待、帮助这群跟不上节奏的孩子,始终是一大难点,目前仍然没有较好的办法可以更打面积地带动他们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任务型语言教学》问题梳理(十)P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