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点状思维与线性思维

我们越来越发现,在学习与思考过程中,知识点并没有发生链接,像一盘散沙般散落在大脑之中。如果不用,这些知识点渐渐地被大脑清空,即使后来经别人提醒,突然有了一丝印象,但回忆不起来自己曾几何时看过。

这就是典型的零维点状思考方式,它的产生是有背景的。

对于当下的应试教育,我们死记硬背了很多知识,但学到的这些知识又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考试一结束,可以说几乎把知识又还给了老师。考试追求公平性,形式上还是考察填空与简答,思维缺少发散性,学生们就更少关心知识的来龙去脉。

而不得不说,经过这样体制的熏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完全可以理解。学的知识除了应付考卷,换回一个冰冷的分数,并不能实际解决眼前的问题。书面上的知识离应用场景,还缺少链接。

而在这个技术快速迭代,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都有知识焦虑。可是,在这种点状思维的影响下,在碎片化阅读方面花费大量时间,看似在努力,自认为又掌握了很多,但这只是信息的孤岛,如果不加提炼,不在实际中应用,是很难汇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

那怎么办?

我们必须从零维的点状思维,上升到一维的思考方式:线性思维。

所谓线性思维,是将不同的事情能够像一条线串联起来,发现不同领域的共性,而且彼此关联,相互连接。

我们很多学习就是靠一系列的连接完成的。

比如认字与发音,都有配图,它告诉我们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又直接对应什么东西。这时候我们学习得又快又好。可是后来,我们接触了很多抽象性的概念,又缺乏明确的指向性。这些东西要不很难把握,要不就是被随意乱用,不知所以然。

这说明我们缺乏逻辑锻炼,而逻辑思维就是最典型的线性思维。

在混乱的事物中,我们如何找出主次,抓住核心?对别人突然说出的结论,他是否有一定的论证基础,还是仅仅发表了一个小范围认同的观点?判断这些,我们必须加强逻辑思维的修炼。

而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建立事物之间的连接,主要是两种方法。

演绎法,就是由因推导出果,由一般推导出特殊的思维方法。运用演绎法,我们会发现好多言论经不住推敲,好多评论只是无谓的扯淡,好多争吵只是人身攻击。在这种思维的逐渐培养下,你才能不被一些诡辩给忽悠,才能逐渐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归纳法,这个正好相反,是由果寻因,通过观察、对比、分析,从现象中发现本质。而对现象,我们一般会提出不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必须经过大量的试验验证,才能被提高到可以共同信服的结论。

这些培养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还有很多事物,它们之间显然不能用因果关系来解释,但仍然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这就要说线性思维的另一方面,事物的相关性。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存在我们的文化基因当中。我们的文化中,存在大量的类比。儒家的君臣父子,忠孝礼仪,总是强调推己及人。不得不承认这之间的确存在相关性,也能拿来类比。但相关并非因果,两者有关,但不代表一个发生,另一个就一定发生。对于不同的人,更不能完全强求。

但这并不是说类比思维危害很大,恰恰相反,类比可以让我们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减轻大脑的负担,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常常经过类比思维训练的人,当遇到陌生事物,能够用一个类似的熟悉的事物替代,这样就能够很好的理解。

有时候,强调因果性的逻辑思维,往往是同行业内部之人。而对于外行人,向他解释专业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用普通事物做类比,就能够做到深入浅出,让人更好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关性要比单纯的因果联系更吸引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点状思维与线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