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与曹操:我是你的张良,你却不是我的刘邦

张良与刘邦是一对好搭档。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张良凭借智谋,一次次纠正刘邦的不当言行,最终协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

荀彧与曹操也曾是一对好搭档。荀彧也给曹操提过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曹操评价荀彧“吾之子房也”。但是很遗憾,二人的合作最后以荀彧之死收场。

这是为什么呢?

图片来自网络

一、荀彧何以成为曹操的张良?

荀彧对曹操的重要性,无异于张良之于刘邦。

军事上,荀彧的战略战术为曹操的行动起到一次又一次积极作用; 政治上,荀彧为曹操推荐了钟繇、陈群、郭嘉等大量的优秀人才。

但其最突出的贡献有三点:

1、力挽狂澜,保全兖州三城

曹操为报父仇,出兵攻打徐州陶谦,却被吕布等人趁机占领兖州老家。镇守鄄城的荀彧,一面加强防卫,一面急招夏侯惇安定军心。

在曹操大军到来之前,荀彧独自赴会,说服受吕布煽动、拥兵数万来进攻的郭贡退军。荀彧只是一介文人,但其勇气却令人心生敬佩。

荀彧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可谓是力挽狂澜。他和夏侯惇、程昱一起,为曹操保全了兖州三城,——确切地说,是保住了曹操的根基。

图片来自网络

2、提出“深根固本”之策

兖州危机,曹操从徐州回军,却被吕布打败。陶谦病逝,徐州被刘备所占,曹操便想先夺徐州。

荀彧向曹操提出了著名的“深根固本”之策: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意为:

以前汉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巩固好自己的根基来治理天下,进能胜敌,退能防守,所以即使一时困顿,最终也能成就大业。

您一开始就以兖州为根据地起事,平定了山东之乱,百姓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况且黄河济水一带,是天下要地,现在虽已残破,但还是容易占据来自保的,这也是您的关中、河内之地,不能不先平定。

一番话,强调了巩固根据地的重要性。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攻打徐州,收麦存粮,积蓄力量。最终击败吕布,占据了整个山东,曹操下一步的发展,巩固了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

3、主张迎奉天子

李傕、郭汜作乱,汉献帝逃亡。曹操准备迎接汉献帝,众部下都以为不可,荀彧从大局出发,鼓励曹操:

“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

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

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意为:

以前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诸侯们像影子一样跟随他;汉高祖东征,为义帝穿丧服,天下民心尽皆归附。

自天子流亡,您先起义兵,只是山东作乱,未能远赴关右,救护天子。但还是分派将帅,冒险派使者联系天子,您虽在外御敌,但却心系王室,这是您匡正天下的志愿。

现在天子回到东京洛阳,那里早已荒芜,忠义之士心存王室,百姓们感怀而增愁。

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迎奉天子而顺从民心,这是顺应大时势;秉持公道而使英雄豪杰顺服,这是大谋略;匡扶大义而能招揽英才们,这是大德行。

天下即使有叛乱,也不会阻碍您,这是显而易见的。韩暹、杨奉也不敢为害。

如果不能即时决定,天下恐怕就会怀有异心,以后再考虑这样做,也来不及了。

从历史、道义、人心、战略等角度,荀彧详细分析了迎奉天子的利害。曹操采纳其建议,亲往洛阳迎汉献帝。

“尊汉”的大旗一举起来,曹操不但能令诸侯,还能得人心。此后,一大批智士纷纷来投。曹操不仅政治上有了优势,还扩充了自己的智囊库。而这些,都为曹操争霸天下,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片来自网络

二、曹操为何却不是荀彧的刘邦?

荀彧辅佐曹操二十余年,为曹操建立政权立下了赫赫之功。但是,二人最后却闹翻了。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曹操不满,征荀彧去劳军,荀彧忧郁而死。

那么曹操称魏公能说明什么呢?荀彧为何反对曹操称魏公呢?

1、曹操称魏公,是想篡汉

东汉的爵位,有王、公、侯三等。王、公只封皇子,臣子的爵位最高只限于侯爵。由此也能看出,曹操称魏公,很明显是想夺汉室政权了。

前文分析了曹操迎奉天子,高举“尊汉”大旗,为他赢来许多好处。而一旦称魏公,打着“篡汉”的旗号,再来讨伐孙权、刘备,已名不正言不顺,还有何优势可言?

图片来自网络

2、荀彧反对,是因时机不对

荀彧反对的理由是“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什么意思呢?

就是曹操当初兴起义兵,是为了匡扶天下,怀着忠贞的诚心,恪守退让的品格,君子以高尚的道德爱人,不应该这样做。

北宋苏轼读懂了荀彧,请看他对荀彧的评价:

“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

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由此看来,荀彧的意思,是让曹操“以仁义救天下”,天下太平,则“神器自至”。说到底,还是要先天下归心,四海统一,而后再称王称帝。

而建安十七年,刘备、孙权势力依旧壮大。天下不平,四海未统,先自称公篡汉,失了自己立足的大旗,如何名正言顺?

图片来自网络

3、曹操比之刘邦,相差远矣

曹操将荀彧比作张良,自己却做不到像刘邦那样克制自己。

刘邦本好色多欲,但是入关后,面对巨大的诱惑,却能听从张良劝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义帝楚怀王只是名义上的领袖,刘邦却能三哭义帝并为之发丧,使天下人皆知自己仁义。再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讨伐项羽,名正言顺,天下归心。

荀彧总以刘邦的事例来劝谏曹操,希望曹操能做到像刘邦那样,克制私欲,察纳雅言,天下归心。

但曹操,早已背弃了“汉征西将军”的誓言,进爵加锡诱惑着他,王室政权诱惑着他,他开始等不及了。

称魏公,意味着篡汉,意味着将像项羽舍弃义帝那样,落下“实为汉贼”的口实。而这,正是孙权刘备讨伐他的理由,且正当充足,一呼百应。

荀彧反对,实是为曹操着想。不想曹操多疑不满,反而开始处理他。逆耳良言,曹操已听不进去了。

事实证明,曹操称魏公,极大地影响了人心向背。此后,内忧外患不断,霸业中衰。

可叹有着张良之才的荀彧,终归遇到的不是刘邦。

欢迎大家在我文章下方评论!也可以关注“日影之南”,查看更多好文章,和我一起分享书香!

你可能感兴趣的:(荀彧与曹操:我是你的张良,你却不是我的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