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第一性原理”跳出“对标陷阱”

        “去看看别的企业是怎么做的?”

        “xx公司做的不错,去挖个人回来。”

        “国外的那一套,搬到国内来行不通的!”

        “他们是互联网企业,和我们传统行业太不一样了,他们的做法我们没法学!”

        很多企业都讲求对标,但往往又会掉到“对标陷阱”中。

        一说到某某企业做的不错,就开始要求对标学习,而最常见的就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有照搬组织架构的,有照抄考核机制的,有看到别人周末加班,马上要求自己的员工都要连轴转的。在招人的时候也是简单粗暴,盯着对标企业挖人,好像把人挖来了,就可以把事情做的和对方一样好了。

        只可惜,这样所谓的对标学习,充其量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不去考虑自身已有的企业文化、人员结构和业务特点,往往只是学了一点表面的东西,做了些官样文章,并没能有实质性的触动和本质上的改变。

        而在挖人的事情上,简单地到竞争对手那里去挖人,不仅成本高难度大,而且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才对于组织的依赖性。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企业在某方面做的好,其实往往并不是某个人的功劳,而是和他所在的企业文化,团队配合,业务模式以及配套资源都高度相关。所以如果只是把一个人挖过来,在脱离了那个特有的体系之后,这个人能发挥的作用往往会非常有限,寄希望于靠挖一个人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也就难免会导致双方都失望的结局。

        但是,不学习对标也是不对的。最典型的思维模式就是“没法学,因为我们是不一样的”。

        不少中外合资企业,一提到外方企业的做法,第一反应就是,中国市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那一套在这里行不通,不值得去学。

        还有就是跨界的学习。传统企业看到互联网公司的做法就头大,觉得完全不是一个路数。就算组织参观学习了好几次,还是学不出个所以然。

        最近的朋友圈被埃隆*马斯克在2020年末和Mathias Döpfner的访谈刷屏了。马斯克从特斯拉谈到无人驾驶,从mRNA谈到太空文明。这位特别推崇“第一性原理”思考法的奇人,总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不满足于局部的完善,或者是有限的提高,而是追求根本性的问题解决,从而达到颠覆性的改变。

        好吧,这世界上也只有一个天才马斯克,我们确实比不了。但“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法还是值得学习和运用的。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说到哲学问题难免有点故作深沉。简单粗暴一点的大白话,就是不管我们要做的事情表面上多么的复杂多样,不断地深挖下去,总是存在着一些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比如说我们的客户诉求,再比如说人性的特点。

        如果把“第一性原理”用在对标学习上,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并不是别人是怎么做的,而是我最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阻碍我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为一个组织,我们最缺乏的能力是什么?如果找不到一个具备所有这些能力的人,依靠一个怎么样的组合可以达到同意的效果?

        我们在对标的时候,不妨把别人所做的事情转化为我们所想要的结果,把团队和个人进一步地分解到相应的能力和动力,这样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表面上那些学不来的管理模式,别别扭扭用不好的管理方法或者千辛万苦找不到的能人。我们就有望形成一套特有的符合自己企业发展阶段和战略的打法。

        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简单地学,是很难超越的。

        想想老子说的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对标学习,学的是根本,目的是可以在不同的赛道上,跑出自己的天地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借“第一性原理”跳出“对标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