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特级教师培养出自闭症儿子:别拿孩子不当“人”

优秀教师的自闭症儿子

前段时间回老家,听说我家隔壁的孩子突然得自闭症了,他叫小刊,今年16岁,几乎是我看着长大的,小时候经常跟在我屁股后面玩。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感觉很不可思议,印象中的小刊是个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孩子,附近的孩子包括大人都很喜欢他。

他的家庭环境也是我们邻居们特别羡慕的,他的父亲是电力局的小领导,他的妈妈是我们那里的特级教师,说是“书香门第”一点也不过分。所以,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异常震惊。

后来,断断续续从邻居那里清楚了事情的全过程。小刊的童年几乎是在他母亲的骂声中度过的,他的成绩不好,所以总会受到母亲的责骂,还记得小时候每天能见到他的次数屈指可数,大家都在一起玩的时候,他被关在家里,印象中他的辅导班和兴趣班也是最多的。

再后来就是一次重大考试没有考好,回到家后没多久就发现他不见了,邻居的人都帮忙找,最终是在家里的床底下找到的。后面就变得喜欢自言自语,总是盯着一个地方发呆,说一些听不懂的话。大概是怕被邻居议论,从那以后大家也就再也没有见过他。

邻居们猜测应该是孩子的压力太大了,神经崩的太紧导致的,我觉得是因为他的父母从没拿他当“人”对待。

从根本的说,没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沟通,他的父母永远都只是看重孩子的成绩和自以为美好的将来,从来没有听过孩子自己怎么说,他的想法如何,他没有考好的原因是什么,他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自从有了孩子,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这个孩子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两个人爱情的结晶。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对着裹在襁褓里的孩子许下了诸多美好的愿望,下意识按照自己的期望默默地给孩子规划好了一条自认为完美的路线。而孩子需要做的,就是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一路向前就可以了,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孩子。


孩子是人,但不是超人

表姐是我们这个大家族里唯一的一个老师,懂得很多育儿方面的知识,她自己也学习很多国内外的科学育儿经验,成了这个大家族活着的育儿宝典。

她有一个女儿,从小就深受表姐的熏陶和培养,出落的很是招人喜欢,懂事又乖巧,可谓人见人爱。有一次表姐问我准备给女儿培养哪方面的兴趣,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想过,毕竟她还小,也不知道她自己的意愿是怎样。

表姐听完问的回答,很是诧异,惊讶的说我怎么这么不注意培养孩子,这些都是为了孩子的以后打基础。良好的兴趣爱好能够培养孩子的气质和思维能力等,好处颇多。她从孩子的心理发育到生理发育,乃至孩子未来的文化课方面,全面的分析了一遍。

她说,她的女儿现在要学习四门兴趣课,周六是书法和古筝,周日是舞蹈和英语,每天放学之后还有各种兴趣要练习。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惊叹,她这是在培养超人吗?

之后的几次和表姐的女儿玩,发现她看似开朗,但是看到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她的眼睛里闪着的是无比复杂的光。

总结这一切的现象,不难发现,造成孩子自闭或者“被超人”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和孩子的地位导致的,父母在亲子教育中总是扮演着“权威”的一方,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而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连反抗和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试问家长,你会问你的孩子:“爸爸妈妈让你做这些,你真的快乐吗?


不拿孩子当“人”的表现

  1. 你的孩子你做主,忽略孩子的独立思维

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完善,思维也会随之发育完善。虽然,每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发育情况都不一样,但不能忽略的是,2岁起,孩子就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维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父母责在孩子的思维发育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行为会越来越趋向于成人化,独立化。而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处在权威地位,指挥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不论孩子是否愿意,不论孩子是否对所做的事情有其他感受。

但是,独立思维每个人都具备的特点,是生来就会存在的,也就决定了孩子必然有自己的想法。

对于忽略孩子的独立思维的表现,通常总结为:对孩子随意摆布。家长的人生经验比孩子丰富,家长的知识比孩子渊博,也就导致在教育孩子时,以家长自己的意志为导向,用命令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教。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每天无休止的命令你做事情,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放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

  1. 打骂可以让孩子听话

通常我们在制止孩子做某件事情时会采用什么方式呢?

绝大部分父母都是不假思索的进行简单粗暴的严厉呵斥,用最直接的方式制止孩子,一旦父母重复多次呵斥和命令后,孩子依旧不管不顾的去做,则会激怒大部分家长,直至用“打孩子”的方式制止。

当父母把自己的愤怒情绪发泄出去后,再看看孩子满脸委屈的掉眼泪,又开始自责和后悔。可是,一旦发生类似的情况,这样的场景又会重复一次,周而复始的进行着这一场景,没有沟通,没有对孩子行为的了解。

“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不复存在,存在的是孩子在父母粗暴的教育中,形成不服管教的坏脾气。

“听话”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枷锁!

  1. “都是为了你好”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父母对未来的寄托,因此,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期望。希望孩子以后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事业,交什么样的朋友等,都已经被父母严格的做了规划。

父母的这些想法和行为导致了很多父母忽略孩子特点和现实情况,一味的用看似美好的将来规划孩子的人生路线。但是,并不是每个决定都是孩子想要的,一旦孩子的思维和父母的规划发生冲突,就会出现父母把自己所有的辛苦化成“为孩子好”的情感武器,迫使孩子不得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比如:有关孩子的学习,父母通常在乎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是那个最后的结果,没有考虑过孩子学习是否快乐,是否有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这种在父母的强迫下的学习方式,最终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也就是我们听到的“给你学习”。


造成不拿孩子当“人”的原因

  1. 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

从古至今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决定了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拥有绝对的发言权,也就是父母的权威地位,《弟子规》也好,《三字经》也罢,都在向家庭育儿传达出一种孩子必须听从父母的命令,不得违背,否则视为不孝的观念。

再加上日益激烈的竞争,“望子成龙”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为了能让孩子有个不一样的未来,所有的父母都拼命给孩子各种教育,走各种捷径。

这些所谓的捷径通俗的说就是完全按照父母制定的目标做事情,至于孩子愿意不愿意不重要,快乐与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的结果是否让父母满意。

家长也就是在这种观念下,一次次剥夺孩子的自主思维,孩子认为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规则完全是由父母制定的,孩子只能服从。

  1. 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

近日,一位大学教授因看不惯家长接送孩子,发表了这样一段言论:“我们的小学生还没放学,家长就将校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上学送,放学接,难道是孩子摸不着家吗?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小学生是不允许家长接送的,必须自己上学。我遇到过一年级日本小学生自己坐电车跨越两个城市上学。他们独立生活能力从小就得到培养,而我们家长却怕孩子不安全,让他们生活在大人的羽翼下,这将毁了中国的下一代。”

孩子的独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现如今的社会环境对于孩子而言潜藏着太多的危险。很多家长都希望的孩子能够自己上学,自己回家,但是环境不允许家长这么做,车流大,人心复杂,人贩子随时可能出没,孩子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孩子每次自己上学或者放学,对于家长来说都是一种煎熬,没有一个家庭能够承受孩子发生意外。

因此才造成现在的孩子都生存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所有的行为都在父母的监管之下,确保孩子的安全的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独立的能力。


如何建立健康高效的亲子关系

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

父母才是孩子未来优秀与否的决定因素,健康的亲子关系不仅能够让家长在培养孩子时更加高效,更能促进孩子的各方面发展,对于孩子而言,快乐是一切的根本,也是前进的动力。

  1. 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随着科学育儿的深入人心,各种育儿经验层出不穷,大多数家长也都接受并认可科学育儿的好处。但是在实际培养孩子时,往往是健康>成绩>兴趣>品德>心理的顺序教育孩子。

亲子关系中最难的就是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也就达不到有效的沟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也就越来越复杂,复杂到向成年人一样,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情感波动。

心理学专家表示:孩子在6岁以后的心理活动是最难理解的,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接触到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环境,复杂的环境对孩子内心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比如:孩子每天放学都是一个人回家,也不出去玩,总是自己一个人闷闷不乐。作为家长的我们通常只会关心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健康,学习是不是有进步,很多家长都会忽略孩子此刻的真实情感。

最近接触的一套有关心理学的图书《小学生心理学漫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6岁以后的孩子所面临的心理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它从孩子的社交力、自信力、情绪自控力、自助力、积极力和幽默力等六个方面阐述孩子在小学生阶段会遇到的所有问题。

作为家长而言,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就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才能在帮助孩子的同时找到更适合孩子成长的路径。

  1. 尊重孩子的想法,相信孩子

孩子放学回家,兴高采烈的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学会了一首新歌,我唱给你听”,然而当父母正在忙着其他事情的时候,通常会敷衍孩子的行为,要么让孩子晚点再唱,要么根本没有认真听。

然而这一切都被孩子清楚地看到并且感受到父母的敷衍,导致孩子内心感到沮丧和挫败,从而失去和父母沟通的欲望。如果以后再有同样的想法时,孩子会第一时间联想到当下的情景,也就不再主动找父母说话了。

孩子虽然认知能力弱,但是好奇心和表达与欲望强烈,他们不理解父母每天都在忙什么,因此,不论什么时候,只要遇到自己认为有趣或者不懂得事情,就会叽叽喳喳的围在父母身边说个不停,问个不停。

实际上,当孩子向父母问出问题时,就已经包含了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期待家长的回复或肯定,希望家长能为自己的想法而高兴,而不是敷衍了事或者直接否定。

父母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对孩子独立思维的否定。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甚至他们的思维能力超过成年人。

家长要做的就是不要害怕他们的独立思维是错误的,就束缚孩子,也不要担心挫折给孩子带来伤害,而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思维,尊重他们在面对事情时的自主想法,这样才能让孩子拥有较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或许,给孩子一个独立展示的机会,他们的能力也会超出我们的预料。



我是90后静儿妈咪,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在不断探索更加适合孩子教育、培养的路上一直在前进。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收藏,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或建议。

文|90后静儿妈咪

图|来自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优秀特级教师培养出自闭症儿子:别拿孩子不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