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字解
总听说汉字是有趣,美丽的字,有时看看,真的。
今天看到“适”字的时候,刚好看到一段话,对汉字再添一丝喜欢。
现在听听我对“适”字的说道,看看你们是否同感。
舌头代指话。当然,这话包括语言和文字。
(偏旁)符号以“过渡,走路”解。
这两者结合就是,舌头的位置,方向放在有度为界里叫“适” 。
这个解释不是我以前就有的认知,也不是凭空突然想出来的,而是看过几句话之后得出的看法。
“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看完这段,有些明白为什么现在网络每每说到医闹,路上事故等等都会用碰瓷去归纳,也会把当时第一例扶人反而被讹的事件说了又说。因为起了一个不好的开头,让人学着应用着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什么公园里爬树摘果状告公园管理者;什么游泳出意外告经营者;什么偷盗被打告失窃者――――――-总之,一切可以强词夺理的事情淋漓怪诞的隔三差五出现在网络新闻里。每每一件刷新以往认知的事件出现时,除了瞪目结舌之外,越来越不知如何判断是非对错,价值认知也越来越混乱。
“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组成的可能性空间,这是由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造成的。在这一可能性空间中,何种可能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主体选择。”
看来,
当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成了客观规律之后就很可怕了。
所以,谨慎自己的自觉活动,很重要。不然,要是成了发酵的有毒物质就太不该了。
现在的人都喜欢在虚视界里找崇拜眼神,找位置。现实的建筑里,有时就算人头涌涌,却也还是空空荡荡。各自都成了真空。
需要的减少,好多原来热闹拥挤的行业自然裁减人员。银行是最明显的一族。
7月初,去银行办点小事。
看来裁员很厉害。一眼望去,除了保安,银行里的人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女人,而且不年轻。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银行柜台的效率很慢,以前去银行,哪怕你就是查一下帐号,都要站着排老半天的队。
现在还好,可以先拿号有椅子坐着,等到叫号就可以。
在大家都低头时间空间穿越的时候,在银行接触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当然,商场超市也可以,不过那些场所太嘈杂还因为钱味太浓的缘故,景象也很不真实。所以,负担得了时间成本的话,偶尔去银行看看真实的存在也不错。
银号排队的号码前面的字母不同,指办事的内容不同,还有级别不同。有分着一般,VIP,VVIP,所以等的时间不同,窗户也不同。
但这次看来,可能是裁员,同时也撤掉了一些窗口。所以,现在即使前面字母不同,但都一样在大厅的两个窗口办理。
工作人员廖廖无几,等的人也寥寥无几。
无可否认,一些自然现象是很科学的摆在哪里。不再年轻的人办起事来有些慢,特别是面对数字的时候,更是慢。不是针对谁,而是深有同感,之前自己上班的时候,比起年轻人就慢很多,特别是处理数据的时候,更是确认再确认,生怕出错。
现在柜台里面的人员虽然没我老,但也不是年轻人,所以本来就很费时间的事情就更慢了。一个人一件事就要老半天才办完。大厅摆着的几台可以办理一些业务的机器,除了那位帮着一些客户操作这些机器的大厅经理不时晃来晃去之外,时间在这里几乎是静止的。人物也是静止的。
不久,进来一位背着背包的阿姨,大概5,6十岁那样子。她坐下不一会,就站起来去问大厅经理,什么时候可以排到她。得到没那么快的回答之后,又坐下,不到5分钟又去问,如此反复三四次,越来越不耐烦,说,为什么那么慢,什么时候才到。一会跑到外面去,一会回进来,不停的问着那位经理什么时候才到她。那位工作人员干脆没再回答。之后,她从背包里拿出一瓶饮料喝。喝完一会,她问想去洗手间,怕错过时间。工作人员告诉她没那么快,尽管安心去。
事实也是。在她前面还有两三个人,包括我。每一个人在柜台前逗留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有些还不止,这样算起来,上个洗手间怎么也不会错过的。
心里盘算着要是到我的时候就让她。
可是到我的时候没见到她,我就到柜台前办理了。一会,感到后面寒气,真的是寒气。发现那位阿姨站在不远处盯着我,我看了她一下,回头继续等着工作人员处理账户,那位阿姨就在叫了,“排队都不按号的,竟然抢位,你们是这样办事的”。我回头看她,她直接就对着我说,“就是你,是你抢了我的队”“我没有,是叫我的号的,你看上面号码还显示在哪里”“就是抢队,前面是48,接着应该是我49,为什么是你了。”“我没抢你的队”柜台里面工作人员叫我不要跟她吵,由着她说好了。
她还在继续说“竟然抢队,香港都不会这样,就是你们这里这样,竟然抢队”。后背真的是火辣辣。真想怼她“那你去香港办啊,干嘛来这里,来这里就按这里的规距。”
但是想到刚看到和理解出来的开头的说明,一时之间憋住,看我要回头,工作人员又说,不要管她。由着她说好了。心里真是没好气,本来就是应该银行方面跟她解释为什么,就是前面说的号码前面的字母不同。以前的有分办理的窗口不同,现在就都只挤在大厅这里,确实看着有些不公平。但如果要继续原来的排队规距,就应该给有误会的客户解释清楚,而不是由着客户在现场拉起仇恨。有些甚至还是地域的仇恨。
后来,我问过几位朋友,香港那边有没有这样在号码顺序之外再以字母标记分别排队次序。
都不清楚,有的说,那就叫她回香港啊,干嘛还非得在大陆办理;有的说反正银行工作人员都说我没错那就不管她;有的说其实有些香港人很讨厌,香港那边的商家其实大多喜欢大陆客,因为他们豪爽;有的说不喜欢香港人,他们总是以为自己很逼格,瞧不起大陆人。
都不是我想听到的。我只是在想,香港的银行大厅之所以没有字母分级,那或许因为字母分级的人已经不需要自己去到银行,或者不用去到大厅。只是猜测,但那位阿姨肯定有了误解,说不定回去之后也不止对一个人诉说这次的“不平等”遭遇。
误会有时就是这样的莫名。就象前面我对“适”字的解说,但说的是简化字,(香港)用的是繁体字“適”。就不是这么解了。还好,简化也好,繁体也好,在字典上的意义解释是一样的。
世事有时就是这么奇妙。过了几天,去了另一家银行,碰到了相同的事,不过,这一次角色掉换。
2点左右等号到快5点的时候,终于到了我前面的一个号办完,可是,出现了另一个字母开头的号码。这就是说,我遇到了阿姨所说的被人抢队。而事实不是,只是级别不同。因为我知道规距,所以只能等着。叫两次之后,柜台窗口没出现人,我过去问工作人员,会不会是人家回去了,能不能让我先。工作人员看了我的号码,接过银行卡去办理。这时一位大腹便便男子过来,说刚才叫的号是他的边递上一叠纸。我跟他商量还有工作人员说,我只是取消卡应该很快能不能先办完。男子不肯,跟工作人员说“现在是我的号,我刚才才存了100万,要办U盾―――”。
我拿起卡退到椅子上。心情复杂,要是那位阿姨遇到刚才的这位男子会是怎么样?
我好想说,“显摆是吧,为什么不另设窗口去办理,同在大厅设三六九等,这不是给人添堵吗?”
之前并不觉得号码字母区别的不公平,可能是以前银行对于位置安排上顾及到人的情绪吧,现在,这两次经历看到了隐藏的矛盾。银行会改吗?这些矛盾如果发酵会怎么样?
最近再读哲学。对下面两句话又有了不止书面上解释的看法。
“物质存在不依赖于感觉存在。”
“静止的孤立的就是形而上学。”
不愧为哲学。这两句话应用于为人,做事,管理,人际交往是不是也很形象?还有,故事的更换。
看古代故事,有一个总让人感到害怕。
“郑伯克段于鄢”。故事本身亲情的凉薄,虚伪,狡诈让人不快。而故事总是在现实中变化出现更是时有恐惧。
近三年,没有看完一部国内电视剧。而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枪声、“八嘎”声还时不时在屏幕上蹦跳。让人恨不得离远一点。
抗战八年,内乱十年。抗战的电影电视每年出陈履新,屡屡不绝。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内乱的题材少之又少,几乎没有。立
看抗战片,无论哪一部,内容是那一年,有一句一个中心没有改变,那就是里面总会有一个日本军官说“我们不用出面,只有中国人才懂得中国人,我们要懂得利用中国人,让他们去完成我们想要得到的情报,力量。我们只要控制这些人就好。”
无一例外的,每一部抗日片里都有一些心甘情愿出卖中国人的中国人,此谓之“汉奸。”
那个时候,中国就是一个被外力也是被内力搅混的“段”,而日本就是“郑伯”。打着要解救他国人民名号的“郑伯”。
东三省失去时响彻的“二十万军齐卸甲,竟无一人是男儿”,听着是多么的悲怆和酸痛。还有讽刺。
把问题解决寄于外国的干扰,结果是防御的崩溃。
不自强,何以立?不自省,何以进?
最近,难得的认真看了抗战片《生死线》,没看完,倒感触于记一些话,一些事。
“很多年以前,我以为宣言就能够改变整个世界,但是,现在还是在抗战”
在那个城市象征“威严”的“沙门”未来的掌门人,大师兄,为了利益率先揖盗,支持日本军人到城里作乱。
后面更在沙门领头人沙二爷的默许下,为虎作怅。更可笑的是师徒两人在闭起来的大门里自我澎胀,在沉重的现实里麻木幻想,在水深火热的城市对自己的乡亲欺凌称霸―――――――
日本军官第一次去拜访“沙二爷”时,他的属下对沙二爷的排场讲究生气,日本军官却说“越是这样的人越不怕,他的精力都放在好面子上,对付起来容易。”多么的可笑,在你穷讲究着礼仪宣示威严的时候,人家却只当看猴子表演,暂时陪着你做戏。
另一处可笑是在日本军已经用计攻破城楼,两个军统人员却还执行着“对外必先攘内”教条,对准备去报信,战斗的共产党人拘捕、用刑。
可能是戏里剧情的需要,被捕的人无论是用刑时还是释放时,都显得那么的戏剧化。
然而,这些可笑看着总是让人想流泪。
多年过去了,一国,一党,一地,时不时的总会上演自己人打自己人,自己人出卖自己人的戏码,不时的上演“段”的处境,而“郑伯”,从来都是外人而不知。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村有老张头,家有两儿,一家人勤勉节俭,和睦相亲。岁久,富而有余。两儿也结婚生子。人问老张头,同为辛勤劳作,为何他能变得这么富贵,老张头指着门上牌匾“勤俭之家”,说,全赖于它。
年余,老张头夫妇相继去世。老张头两儿子先有间隙,继而争吵,最后闹得分家。家里所有财物都一分为二,到门匾时,它是整块,不好分。最后,两家商量出结果,一人拿了勤,一人拿了俭。
本来以为可以发展出两家比他爹更好的家业来,没想到两年不到,两家都变得破落不堪,穷困潦倒。两兄弟困惑不解,去向村里最有辈份的智者请教。
智者告诉他们,问题出在那块被切开的匾上面,你勤而不俭,最后自然败家;你俭而不勤,自然难富。两者要相辅相成才能治富发家。
听完两兄弟惭愧,拿出各自的牌匾重新合在一起挂到门上,同心协力,勤俭安家。
作为一个故事,当然是完美的结局。
但是,如果照现代来续,会是什么样呢?
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理念,再以后就没有争执,矛盾了吗?
只希望,承认个体的不同,理念的不同,但因同出一门,为着共同的方向,携手繁荣,开枝散叶,而不是嫁接变种,分崩离析。
毕竟,他物再好,也终归“画出牡丹终是幻,若无根土复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