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五祖

        中国的禅学,自达摩以来,以《楞伽》印心,至四祖道信,又增加了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弘忍是道信的衣钵弟子,他继承了老师的禅学传统,但他又增加了以《金刚经》印心的新内容。

      弘忍在中国禅宗史上被称为五祖,他继道信之后,以蕲州的双峰山和冯茂山为传法中心,对达摩禅法有更大的发展,在当时影响也非常大,中国禅宗到了弘忍时,可以说已初具规模,因此他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非常大。

        弘忍,生于隋仁寿元年(601 年)。七岁时,从四祖道信出家。十三岁,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年)道信付法传衣钵给他。后道信圆寂,由弘忍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五祖。

      因为四方来学习的人不断增多,道信的四祖寺---道信自己称之为"幽居寺",已经不能容纳日益增多的弟子,弘忍便在双峰山东面的冯茂山另建道场,这里当初属于一个叫冯茂的人,冯先生听说弘忍的打算之后,就把这座山送给了他。弘忍为自己的道场取名禅定寺,也就是后来的东山寺。

      在中国佛教史上,各代开山祖师尽量选择僻远的高山谷地作为修行道场,水源丰沛,有足够农田的地方可以养活成百上千的僧侣。

      这种为禅修精心选择特定生态环境的做法始于道信在双峰山的试验,到了冯茂山则被确立为禅宗的传统。由于冯茂山在双峰山之东,因此也被称做东山,弘忍在此发展出的禅法也因此被称为" 东山法门"。

      禅定寺开山之后不到六年,唐高宗就听到了消息。他宣召弘忍入宫讲法,弘忍拒绝了皇帝的邀请。

      有人问弘忍,为什么学佛不在城邑聚落,要在山居,他回答道: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引自《楞伽师资记》)

      正是这种对道场的选择使互助劳作成为可能,而互助劳作则让修行者将心灵修炼从禅堂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随时随地,无论做什么都可以修行。道信将其称为" 守一",弘忍则表述为"守心"。他们教导弟子,当在一切所做所说所想之中守住本心,最终达到所做所说所想之间不再有差别的境界。

      中国的禅宗在弘忍时代, 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学禅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弘忍的门徒数以万计,但是能够弘法的人并不多。《楞伽师资记》和《历代法宝记》说有十一人,《传灯录》作十三人。圭峰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作十人,又说十三人。各说不同,甚难统一。综合不同的说法,共约二十五人。

        弘忍临终之前也说到他弟字中能够弘法的人不多。他对玄蹄说:" 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

      这十个人, 据说是神秀、智洗、刘主簿、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慧能、智德和义方。在此十人中,最突出和影响最大的是神秀与慧能。此二人虽然是同一师承;但所传禅法则不尽相同。慧能在南方。其禅法宗《般若》为渐门,神秀在北方,其禅法宗《楞伽》为渐门,世称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后来南禅北移,其方法更为简便,使神秀在北方的神法逐渐失势,南禅进而形成一统的天下。无论是南禅还是北禅,都是出自弘忍门下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弘忍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然而,弘忍留给后世最主要的是其不拘一格选传人的事迹,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为觅法嗣,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

      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将两偈比较,认为慧能的悟境高于神秀,遂将衣法密传给慧能,命他连夜南归。因为当时的慧能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厨房打杂的。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 年),弘忍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唐代宗谥号大满禅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禅宗五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