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的讨论由来已久,对二者以及二者关系的探讨影响深远,社会越来越重视科学素养,重视科学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就教育领域来说,对科学课程的改革持续加深,改革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科学教育在实践中的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尤其是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基二〔2017〕2号),科学这门学科在小学的学科中取得了一定地位,实施的规范性有了统一的要求。科学与科技在中国经常通用,将科学与技术等同,那么,二者是否一个含义呢?
一、科学传入中国后引发“科玄论战”
上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的影响下,爆发了一场涉及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变革的文化大讨论—“科玄论战”,论战主要围绕科学问题、科学与人生观和科学的社会功能展开,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科学与人生观讨论,主要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之下中国本土人士对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反思与讨论,基本阵营可以分为传统(玄学派)与现代(科学派、马克思主义派)的对峙、科学(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之间的对峙。在“科玄论战”中,科学派对当时国家、社会的迫切需求和未来道路选择的认识和判断是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他们“以现代化批判传统”;玄学派实际上是一批主张批判西方现代化的学者,或者说是对西方现代化进行反思的学者,他们希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纠偏西方现代化之弊,“以传统批判现代化”。
山东大学教授何中华说:“在文化的时代性维度上,它表征为新学和旧学的矛盾;在文化的民族性维度上,它表征着西学和中学的矛盾;在文化的内核意义上,它又意味着理性与价值的纠结。”“科玄论战”之关注问题并未解决,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精神家园的建设亟待解决。面对科学和人文的关系、西方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问题,“科玄论战”给我们留下许多可资反思的经验。
二、什么是科学
“科学”一词是19世纪末严复、康有为等人引自日本学界对西方“science”翻译的说法,中国本土在引入之前并无科学这一词汇,因此对什么是科学的探讨必须寻本溯源,基于西方的语境来探析。
基于希腊的知识传统,科学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来说,科学指知识和学问;狭义上讲,科学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野始于近代,并且自然科学在人们的认知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一)希腊知识传统与中国学术传统的根本区别
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种种差异归根结底源于地域之间的差异,二者的文明类型可以概括为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二者的学术传统有如下差异:1.学问目标不同。希腊知识传统追求变动不居的世界背后的确定性知识,致力于发掘观念的内在性,即“理性”;中国学术传统则追求生生不息的动态生活之中的时间智慧,寻求知情合一。2.做学问的方法不同。希腊知识传统是学者独自展开真理的历程,学者彼此之间相互批判和质疑,方法论主要以推理、论证、证明、演绎为主;中国学术传统是面向经典,述而不作,不同学者对经典的解读追求“和而不同”,走中庸之道。康德对科学和学问进行了区分,认为“只有那些其确定性是无可置辩的科学才能成为本义上的科学,仅仅只是具有经验的确定性的知识只能在非本义上称之为学问。”
(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异同
二者的定义其实是对科学的完整性割裂,同时继承了广义科学的一般品格,挖掘研究对象的内在理论,研究者之间都可以相互质疑和批判。但是二者都不再是博通之学,走向专题化研究之路:自然科学主要面向物质世界,以实证研究为主,重因果性说明,常用方法是“数学+实验”;人文科学面向精神世界,主要研究方法是对经典的文本诠释,重历史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对现象进行解释。近代自然科学把希腊的理性片面发展成为一种工具理性,背离了希腊理性的完整性,可以说是一种功利性和求力型的科学。
(三)西方的广义科学与中国的学术为何会有诸多不同特征
中西方基本的人文理念和人文架构不同。“人”主要指人性理想,“文”主要指教化形式,西方的人文理念是自由,教化形式是科学;中国的人性理想以儒家为代表,主要是“仁”,以“礼”为教化形式。
中国引进西学的原始需求是“求力”。1840年“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带动下,国人将科学等同于坚船利炮,强调其功利性特征,将科学与技术放在一起使用。
因此,虽然中国古代有丰富发达的实用性知识,有很强的的实践性,但与西方的科学不是一个知识类型。
(四)科学与技术之辨析
科学与技术活动是两种范式和场域,科学的要义是追求真理,开拓思想知识领域的精神,从已有经验出发寻求问题的解答之法,它的特质是永在向前瞻望中求进展,尊重理智的价值。科学需要探索和自由讨论,有不受禁忌干扰的环境,否则便要枯萎。技术是以已知科学原理知识为出发点,求解有具体目标的问题,技术有明确的功利目的,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可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造成祸害。
从科学到技术有一个结构性的转化过程,从哲学角度讲,是从学理上的因果性认识到技术上的目的性应用的转化,是从辨明是非的真理性标准到实用有效的功利性标准的转化,是从科学的一元性通则到技术的多样化的转化。
三、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将科学定义为近代实验科学,即从狭义而非广义上讲,中国古代无科学,同样西方也无科学。
科学的发展可以模糊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东方整体论体系,以生命科学为代表;近代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西方还原论体系,以物理科学为代表;现代以复杂性科学为代表的系统论体系,是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中国古代科学重体验的整体论是主流,重实验的还原论是非主流,西方古代科学则相反,以还原论为主流。
综上,科学与技术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科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上层概念,它引导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应用更加具象,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
(李慧慧)
参考文献:
[1]张清俐.“科玄论战”之当代反思[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04.
[2]陈昌曙.从哲学的观点看科学向技术的转化[J].哲学研究,1994(11):35-40.
[3]盛新娣.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之断言的反思[J].社会科学,2003(10):120-128.
[4]马晓彤.中国古代有科学吗?-兼论广义与狭义两种科学观[J].科学学研究,2006(6):817-822.
[5]吴海江.“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对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5):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