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沉默

图片发自App


      “你可以有权保持沉默,但你说的每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这句很经典很老套的电影台词,似乎在我们的脑海里永远只会存在于离我们平凡人生很远的地方,因为你既不是演员,也不是法官,更不会是罪犯,即便是保持了沉默,也没人跟我们说这句话。

      沉默,是一种境界,一种若有若无的境界,这种若有若无,可能不仅是别人看不透,连作为沉默主体的我们都看不透的境界。沉默的人,是懦弱还是大智若愚,是阴谋还是不忍说破,是伪装还是了然于胸,这样的人,我们无法用单一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只能以相似的沉默去回应,也许这也就是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沉默的人做着差不多同样的事:保持沉默!

      较之于孔子“性本善”和孟子“性本恶”的观点,我更相信“性本无沉默”,哪有人天生就保持沉默不说话的,从出世的那一声啼哭开始,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表达、需要沟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于人性的体察,我们无奈的发现,很多事情,根本无法通过表达和沟通来让它朝着自己期望的那个方向发展,甚至越描越黑越弄越糟,于是我们的人生里“沉默”就悄然降临了,它的出现,伴随着“领悟”和“猜”,以及“算计”这些孩子的到来……此刻我沉默了,你是它的哪一个孩子来应对我的沉默。

      我不太喜欢用“面具”一词来比喻“沉默”,就像法律不会对精神病人的犯罪判刑一样,因为犯罪判刑的目的在于“改过自新”,而对于一个没有意识的人来说已经不需要了,也许他们是真的疯了,也许他们并没有疯。同样沉默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把自己的面具与自己的心灵合而为一了,他们忘了自己曾经带过面具,也就忘了沉默的初心,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沉默,无论这种初心是“善”还是“恶”。

图片发自App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无不道出了作为人一直以来最根本的痛点所在:有多少能看懂别人,又有多少人能看懂自己?这个问题即便回答了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自心在变人心也在变,这一刻看懂了,下一刻还是无解。然而引发这些需要“知人”“知己”的根源在哪呢,我想还是“沉默”。正因为你沉默,我才不懂你,我沉默,你才不懂我,所以大家都需要去用“知”来探寻彼此内心真实的灵魂,最后知来知去,很是疲惫。既然这么累,那就不要沉默了吧,那你不妨试试,没有“我猜你”“你猜我”的日子,生活将会失去的不仅是色彩,更多的是“生活”本身。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当年鲁迅写下这样的句子,足以体会到他当时对人性有多么痛的领悟。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活着就得有交际,而交际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有多少人为了“利”而沉默,看到别人掉了一张百元纸币,若无其事的踩在脚底假沉默不语,聚会吃完饭要结账了,纷纷掏出手机沉默不语,公共场合看到别人遇到不测,当做什么都没看到保持沉默……

      对于“沉默是金”这样的励志名言,我对它的理解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小学的时候傻傻的以为“不说话就是金子”,稍微懂事一点之后认为“不说话的人可以赚到很多的钱”,等到了青春期明白了“原来不说话的人像黄金般那么有魅力,bling-bling,很有个性”,等走到社会又有了新的领悟“沉默不是金,应该金是沉默,一谈到钱,大家瞬间都沉默了”,直到有过风雨经历之后才真正明白……永远无法直译它,只能用白居易著名的诗句来形容“此时无声胜有声”。

      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就如书法必须要留白一样,只有结构完美的“字体”,没有衬托字体存在的“空白”,那就构成不了一副作品,语言也是一样,一味地说,等于白说,说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发挥语言的力量,也许沉默在语言里的作用就如同,子弹的火药,没有它,最终是发射不了的。

      既然生活在这么一个必须有沉默的人世之中,请做一个得体的沉默人,善用自己的沉默。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