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杂感之池水尽墨

草圣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父亲跟我说过,大概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也有了一次“池水尽墨”的经历,当然,这个池水尽墨是要加引号的。那是有一次,我竟把一大瓶墨水倒进了水缸里。那时候农村还没有通自来水,也很少自家挖水井,通常整个村子就挖一口大井,大家共用。为了方便用水,也为了沉淀出杂质,让水更加干净,每家每户都买一个蓄水的大水缸。水缸里倒进墨水,里面的水当然是报废了。但这种事情隐隐约约预示着我跟书法的缘分。

从小到大,书法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读小学的时候,书法便是一门课程。当然,这门课程并不像数学、语文那样有一套严格的学习考核办法。每次上课时,老师只是要求我们自己临摹,至于临成什么样,也就只有自己知道。到了期末,老师要求我们选一张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交上去,然后他就在上面评分,这样就算是过了一学期了。那时候,我也没有想太多,该上的课就上,该写的字就写,反正上课嘛,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也就万事大吉。

到了高中的时候,由于面临高考这条独木桥,学习非常紧张,加上在市里的重点中学就读,不甘人后的心态令学习压力倍增。那时无暇于其他,终日埋头于读书,也就没有时间练习书法了。及至大学,原本宽松的学习又被英语四级所搅黄,晨英暮英,终日围着ABC转。现在想来,人生之所以碌碌无为也许就是因为英国佬所致,四级种下的祸根实在后患无穷。当然,那时候我也没有忘记练习书法,只是基本上都是等到放寒暑假回到家里,才又重操旧业。但是,假期毕竟是短暂的,而且每天还要顾及其他事情,所以练习的时间还是不长的。

练习时间的长短与书法水平的高低应该是可以划一个等号的。历史上王羲之、张芝、颜真卿等很多书法大家,无不是临池不辍的。明朝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八十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而要想提高书法水平,除了勤学苦练,基本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唐朝书法大家颜真卿曾向张旭学习书法。他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是,张旭却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夫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很多时候,我便苦恼于书法水平提高不快,水平不够高,我也很想得到颜真卿想得到的那个秘诀。也因为水平不高,参加书法比赛往往是铩羽而归。随着书法练习的不断深入,我也感悟到了一些道理,怨天尤人没有作用,埋头苦练才是王道。自从参加工作以后,我不断摆脱很多事情的硬性困扰,基本上把空余时间都放在了练习书法上面。为了节省开支,我在单位找来了废弃报纸,练习,还是练习,不为参赛,不为应酬,没有别人的强迫,只有自己强迫自己。记得三毛在《走不完的心路——蔡志忠加油》一文中说过,“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少了那份痴心和热爱,终是难以成就的。而这份‘痴迷’,如果不在一开始就坚持下去,时间过了,也会冲淡雅。只有在不断的追求里——‘一步也不离弃’的追求中,人,才能在付出了若干年的心血后,看见那个可能进入的殿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书杂感之池水尽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