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武侠中的反噬
仅看过的金庸小说的五本中,最喜欢的是《笑傲江湖》。
令狐冲爽朗豁达,豪迈潇洒,既是大侠又是隐士,更有甚遭受猜忌打击,心灰意懒,七情所困、身体大伤。
桃谷六仙胡乱治疗,祖千秋、老头子,五毒教等的一番“好意”,致使令狐冲体内,虚实夹杂,纷繁交错,内力大乱,就连杀人名医平一指都治不好。
令狐冲命不久矣之时,救了日月神教向左使,被其所坑替那任我行关在西湖水牢,碰巧习得石板上的吸星大法,绝处逢生,险留一命,但唯一的害处是受内力反噬。
吸星大法「常如空箱,恒似深谷」,修习之时需先散功,因此令狐冲化解了身上的八道真气内力,但使用之时,将他人功力为己所用,吸的越多内力无法融合为一,故有反噬之险。
武侠小说描写极细,把何为反噬说的一清二楚,可你听过读书反噬的么?
其实二者都是一样的。
(读书反噬如何说清,想来想去这么表达似乎比较有意思。)
02
—
反噬在一定阶段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体验。总之我有,还很多年。
读书是有阶段的,不同阶段状态不同,选书的标准也不同。
最初读书,肚腹空空如也,无半点笔墨,读书如瓶中装水,无论何书都能有所收获。
后来肚腹半瓶笔墨,杂乱无章,读书如倒灌之江海,暗潮涌动、汹涌澎湃,硬生生将半瓶水翻滚成一瓶烫水,进不去反而会溢出来。
各种观点、认知、在脑海相互互斥与博弈,从而产生一种内耗。
读书不是一种简单的接受别人的信息,而是愉快的浏览深入,最后启发自己的体验。
即便如此,入了反噬阶段,你根本无法启发自己,反而越读越焦虑,越读越迷惑。
有一段时期书读的很杂,很多理论从书里获得,那时偏执的认定科学不是真理,它解决不了全部的问题,连科学自己都在不断的大战中度过。(我现在也这么认为,别pai我。)
《物种起源》假设人是猿猴进化来的,你见过当今世上一种介于人与猴子之间人类进化人类么?
关于宇宙,从龟背论、地心论、再到日心论,地圆说,更有甚今天还能冒出个地平说。
关于心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再到佛洛依德人格本能论。(这个话题有意思,改天分享。佛洛依德受布洛伊尔对歇斯底里病人的治疗影响,发展出来人格本能论。)
读着读着,越发感到这漫长的人类历史与研究结论,就如同个体的困惑一样在不断的探究中推进。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权威,没有什么专业的界限,科学、医学观点随时都能被颠覆推翻。
科学变成芒格说的那句,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他眼中的问题都像钉子。
看着书籍与理论,就像看着每个人在自说自话。
所以再看《笑傲江湖》实在有启发,读书不就和这吸星大法反噬一模一样?
03
—
读书的背后,是生意。
那段时间书读的太杂系统太多经典太少,从消化不良到内力冲撞遭受反噬。
当时还蒙着,还没意识到自己是什么状态,只觉得读书可能方法不对,于是抛弃了曾衷爱的科学类书籍,迷信管理、方法与工具。
如此关注了刚开始发展的知识服务产业,成为其忠实的消费者。
俗话说,只有沉迷其中,才能幡然醒悟。
“罗辑思维”罗振宇的成功,有道理。
通过售卖消化过的饲料知识,解决紧张时间与获取学习之间的矛盾。
知乎的成功也有道理,通过聚集一堆在各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的问答,主打高效垂直的学习方式。
知识型生意的逻辑,不断兜售时间焦虑、高效工具与权威观点,让你觉得一句话一本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可现实很残酷,不是所有方法都适合你。
但读书是不是真有用?就是有用。
它让你快速获得对一件事情的判断能力。
比方一件事情,你分别看了五到十个人的描述,就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一开始只有“听别人说”着一个信息通道,那么很难有客观的判断,只能认同,毫无选择的余地很小。
有了判断,有了对错,自然而然的有“黄金屋”与“颜如玉”。
这就是读书有用论,读书工具论,等等吧。
这种“有用”的读书方式,催生出热销榜单上居高不下,经久不衰的畅销书籍,而那些倡导读书、碎片化读书、知识型服务的公众号与授课指导,更加促进知识产业的繁荣。
这大约是工业、资本社会的特点,或者也是人性所趋。
经过工业标准化作业碾烂、专业人士的咀嚼吮吸,剩下一些无味却方便食用的知识残渣,它更好消化,甚至可以成为短时间内个人成长的利器。
我想这也是为何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步步下滑的今天,而中信出版集团依然活得很好的原因。
我们今天获得的渠道来源越多,选择范围越广,产业更加繁荣的背后隐藏的危害也越大。读书、知识的易得,则会遭遇无法贯通的伤害。
04
—
越读越迷惑,其实是缺少那个一。
越读越迷惑致使多个知识体系无法融汇贯通,是读书反噬的主要症状。
这使我至今看到畅销榜单或者别人的推荐都会不自觉反感,会更喜欢自己发现。
别人的体验与道理,永远无法代替自己亲身的感受。
读书也一样。
为什么这个作者这样说,那个作者那样说,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你不一定完全体会,更有甚不同的表达方式也不一定完全接受。
那如何规避无法贯通知识越读越迷惑的危险,有什么办法和建议?
有,还真有。
我们之所以无法贯通,原因是缺少自己的那个一,自然办法就是,一以贯之,加以实践。
用一本经典的书去融汇所有的书,或者用一件事去贯穿所有的事。
总对周围朋友提,中医不仅为我解惑,她还囊括了我所有感兴趣的事。
中国古代文化讲究的是天地人三才。
从社会的机遇,心理的期待,身体能量的大小,周围人的关系,到如何判断什么事适合自己,能做到哪些事,还有心里烦躁和身体是什么关系,冬至如何保养自己等等。
我用中医来以一贯之所有的,因此建议,你也去寻找你的那个一。
比如写作,只看红楼梦,从中吸收曹雪芹的写作方法,理念,可能比你杂七杂八读了几百本经典名著还没看懂则更为有用。
其二,加以实践,是将所得的知识加以自己的人生体验。
像针灸的穴位,先知道概念,手上加以感受。
比如穴位里带山、陵、丘、墟、封的穴位,对应带谷、谿、沟、郗、空、窦的,前一组气较凸起,针灸较好得气,后面一组气则凹陷,较为深聚。
古人起的名字,字就放在那儿虽没明,其实已经说尽说区别了,像这种没发现的、不懂的,就只能在实践里慢慢感受,体会这种深浅起伏的气感。
有人说那是不是所有的都要体验?
你没有体验过穷人的日子,则无法体验一文不值是什么感觉?
不,不是所有的体会都要亲身体验才能知道。
读书不能读死,要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