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焦虑一边消失一边进击的中间层

这么宏大的命题,我就不讲虚的了,说几个最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这些感受和思考的起源是:

1、德基奢侈品店的火爆VS快时尚在中国的节节败退;

2、正在读《香帅中国财富报告》;

3、对“FIRE”这个群体的关注;

4、联想到读过的森冈孝二《过劳时代》;

5、联想到和一位国际公司高管的聊天。

香帅在她的报告发刊词里写:

从全球范围来说,未来十年的方向叫做“消失的中间层(Missing Middle)”。这个并不是指“中产阶级的消失”,而是全球劳动力市场、企业增长、消费模式、个体财富,甚至城市竞争等全方位的头部效应和分化加剧

而这些大词背后,真的就是普通人的职业、收入、房产、财富变动的点滴悲欢。

01感受:LV和优衣库成为中产标配

有的时候回头看看历史,会觉得一切早已预演完毕,比如看看三十年前的美国。

从1978年到2018年,美国前1%的富豪财富占比从21%上涨到37%,而40%-90%这个中间层的财富占比则从37%下降到22%。随着中产的衰落,代表中产的轻奢、实用型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奢侈和廉价成为消费的两种主流倾向

南京德基奢侈品店门口常年排着长龙,对比之下却是快时尚店在中国的撤店,撤了一波又一波。同时,优衣库这种便宜质量又好穿的平民品牌越来越热(今年优衣库的价格有上涨,如果持续上涨,不知结果会如何)。

真实的中产消费是怎样的呢?我没去查数据报告,但从身边的中产来看,LV和优衣库几乎成了标配。30岁往上的姑娘,已经很少有人背快时尚或者轻奢的包了,但她必然有一套优衣库的秋衣秋裤。

02思考:“35岁危机”是被放大的焦虑吗

所有的媒体和自媒体几乎都在说中年危机,说超过35岁的职场人没有未来。我印象中,最开始这个说法应该是来自互联网行业,然后近些年蔓延至很多其他行业。

我本人也是被这种焦虑裹挟了很久。

去年年底,我拜访一位职业经理人,他是某国际集团中国区的高管。聊到为什么会转行保险业时,我提到了“35岁危机”。

他说,其实不是这样的,成熟的企业里,四五十岁仍然踏实干着自己工作的员工大把都是。比如他的下面,很多基层或者中层年龄都比他大很多,他们已经在这家企业工作了很多年,并且大概率会继续干到退休。

他认为,未来中国的成熟企业,员工的流动应该是像国外企业那样趋于正常稳定的,而不是突然就35岁一刀切了

当时他说完,我愣了几秒:是这样吗?

一个定律要能成立,前提是适用于绝大多数人。那么,我就想问一下,除了真正因为到35岁而被裁掉的中年人外,其他还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35岁+的“打工人”们,你们都还好吗?而被裁掉的人员真实占比多少呢?

思考这个问题,并不是说就不用焦虑了,反正我还是会焦虑的;也不是说就不用努力突破了,反正我还是会给自己打鸡血的。而是在面对传播观点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

以及,和好的人群聊天,确实能受到不一样的触动。不是说他们一定是金口玉言,而是会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角度。

03感受:有人拼命创富,有人开始守富

近两年的感受是谈论“诗与远方”的人明显少了,而谈论股市、投资、存钱的人明显多了。

中间层一定是在努力创富的,通过提高自身人力资本,通过创业,通过买房卖房。

有一次参加西瓜爹的南京同学聚会(也没几个人就是了),会发现目前身价最高的同学,就是通过房子跻身到更好群体,经他手的房子,至少也得十多套吧。

再往上,放到保险行业的高净值客户群体来看,近两年的“大单”、“超大单”频出。这部分群体的初期财富积累目标已经完成或者大半完成,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在这个动荡的世界,守住既有财富。

这部分人考虑收益吗?当然考虑,最懂赚钱的就是他们。他们有无数种方式来获得高额回报,并且已经获得,然后将这些既得利益用大额保单或者信托的方式进行安全存放

对比来看,会发现这个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一端已经开始确定地守富,一端还在风险和政策的市场里肉搏。好无奈。(我这个贫民居然有此感慨,有点操心膨胀了)

04思考:"FIRE"运动与中间层的出路

”FIRE运动“这个群体我挺早之前就有关注,豆瓣上也有相关小组。

所谓“FIRE”,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首字母缩写,中文翻译为“财务独立,提早退休”。最早应该出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本畅销书,中文译名叫《富足人生》。

在森冈孝二的《过劳时代》这本书里写到,“在1990-1996年间,美国的成年人每5人中约有1人(占整体的19%)自发性地改变了生活方式,不顾收入减少,不到规定年龄就退休了。其中85%的人对自己在生活方式上的转变感到满意。”

仅仅是美国的减速生活者增加吗?其实英国、日本、法国、德国,都曾掀起过“工作与生活平衡运动”。这个背后,是全球的过劳问题。

最近加班猝死的新闻还少吗?贡献这个新闻点的主力群体是哪些人呢——新中产和中产。再次好无奈。但历史就是如此,当下的中国如同90年代的美国,只是把已经上演过的剧情再重演一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好像只有两条路:要么一心拼搏到底,努力实现更高阶层的跃迁;要么降低要求,做一名FIRE运动者。但是,即便FIRE,也是要有一定财富的积累前提才可实现呢。

所以,这个问题又回归到——“你不该在奋斗的年龄贪图安逸”。

The End

最开始我写的文章标题是《一边焦虑一边消失的中间层》,想想觉得太消极了。

即便“中间层消失”的历史洪流不可逆转,但作为个体,是活在当下自己的生活里的呀,还是得“进击”。

我的想法可能都是错的,所以我在开头标注了所有思考来源,供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边焦虑一边消失一边进击的中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