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观后感——现实主义佳作

图片发自App


你没有办法用大部分的观影视角去观看这部影片,不然看到结尾你会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以往我们接触的绝大部分电影和故事中,各种人物总有善恶之分。即便他们的性格也会被赋予多样性,但是总有一条主线会被你捕捉,整个故事会有一个支撑点给主人公,这样人物在故事中便活了。正如『白夜行』中雪穗是亮的支撑点,亮的一生便是为守护雪穗而活着。短篇小说『变色龙』中阿谀奉承的做人原则是那位警察的支撑点,正因此那位警察的形象才会如此饱满,这样的支撑点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物品、一种信念甚至是一种性格。围绕这个支撑点,主人公才会显得有血有肉,故事才能更加容易被观众看懂并接受。

但是当你看『三块广告牌』时,直到结尾你都会有一种苦苦期待的某种东西,却一直没有等到的感觉。而这正是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的不同之处。它要告诉你的便是,这就是现实,不要抱有幻想。你潜意识中所带有对电影想象、梦幻的期待,在这里全都没有。没错,广告牌就是这样一部极具现实主义特色的电影。它并没有和你说故事,而是和你说现实。没有任何人是英雄,没有任何人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它其中的每个人物包括主角都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女主一开始给你的印象是一个女儿惨遭毒手,苦苦为女儿讨回公道,逼迫警方追拿真凶的感人的母亲,但是转身,她的一些行为和言语又成为伤害别人的利器。口角时无意的一句“我希望你真的被强奸”,结果当晚女儿真的被奸杀,成为女主内心跨不过去的坎。或许真正让她这么执着的是源于她内心对女儿死的内疚,可能对她而言将责任通过仇恨转嫁给警察能让她好受些罢了。警探既是一个无法破案的警察形象代表,同时,他也是一个倍受癌症煎熬仍守护家庭的好父亲、好丈夫。迪克森,一个歧视黑人,暴力解决问题,依赖母亲的不合格警察。却在被火灾围困时,奋力抢救起女主女儿的卷宗,并被警队开除后仍然牵挂此案并作出努力。他不是一个合格的警察,却是一个好人。

全篇没有一个好人或一个坏人,有的只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以暴制暴是整部影片中大多数人用来处理问题最常用的手段,暴力太简单,心血一上脑,随时能做出来,殊不知暴力只会滋生更恶的暴力,而真正能化解仇恨的宽容却是我们很少作出的选项。内心深处怀有善良和宽容才能成为真正的警探,这是警探自杀后留给迪克森的信中的内容。

冤冤相报何时了,能真正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又有几人。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痛苦通过仇恨去转嫁给另一方,但是扪心自问,对方真的全错了吗? 可能多数时候双方都是责任掺半吧。就像女主一味地批判警察的不作为,但是在女儿的事故中她同样也没有扮演好一个负责的家长的角色。在这个世界绝大部分人都不是绝对的善人或绝对的恶人,我们都是基于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而这其中需要我们多加注意的,是时常怀有一颗善良并宽容的心。

影片的最后,广告经理在医院原谅了将他摔下楼的迪克森,在迪克森的病床边给迪克森上倒了一杯果汁;而迪克森早已猜到纵火案的元凶就是女主,但是从最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也知道,迪克森放下了对女主的仇视,女主是否真的回去杀那个所谓的和案情毫无关联的强奸犯,我们不得而知。其实这段才是本片略带幻想的部分,导演麦克唐纳或许明知现实其实冰冷,但仍然希望宽容的情怀可以存在每个人的心中,或许在每个人心中本身就带有这种情怀,唯一需要的就是被唤醒。

现实主义类型的影片向来很难拍摄,稍微处理不好整部影片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三块广告牌』不仅彰显了导演所想要的现实色彩,于影片而言仍可以表现出很强的故事性。在此不得不为麦克唐纳的深厚功底而折服。也希望更多人能在这部影片中唤醒内心深处所带有的宽容情怀。

3月9日观后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块广告牌』观后感——现实主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