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说大学乱像

阅读本文大约需要6分钟

     

    学生、官瘾

      7月19日,中山大学学生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中山大学学生会2018-2019学年度干部选拔公告》,公告中按照三个层级公示了200多个学生干部岗位,还特别标明了职位是正部长级还是副部长级。

转自北京青年报


        这份名单一流出,人们惊呼,在模仿官场上,大学生已经炉火纯青。事件迅速发酵,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7月20日,中山大学学生会官微发表声明:在公告中错误使用了级别表述,深表歉意。

        7月21日,中纪委网站就此事刊发评论《“学生官”充斥校园不是哈哈一笑的事》,文章表示,在知错就改之后,更需要沉下心来思考,如何保持朝气蓬勃,展现清风正气,让人迎面就能感受到一种干净、纯粹、担当,并以此为契机改变一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格格不入的陈规陋习,去除人为制造的科层制和刻意强化的层级感,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

        文章称,革故鼎新不应是一个人的战斗,包括学校管理层,团委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青年以正人先正己的引导。

        然而事情过去没多久,一位学生会主席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最近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会一位试用干事同学在群里问“7号要开会吗?”并@了杨毅学长,这位杨毅是学生会主席,一个群名显示为“群管理员袁显栋“的人直接跳出来反问他,“主席是你能直接@的?”,还直接对这名同学爆粗口。另一个群管理员也来帮腔:“请各位试用干事以后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杨主席自始至终都没有发言。

来自微博 成都高校新鲜事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会官气十足,可以对自己的同学颐指气使?

  学府、衙门

        现在的学生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学校行政管理的一种延伸,具有一定的权力,学生会干部,在学校的指导下,行使着相应的权力,享受着相应的待遇:加分、保送的机会比一般学生要大。由于这样的原因,社会阶层的固化似乎也已经延伸到了大学,学生会的高层干部岗位和“主要领导岗位”已经不是普通学生可以争取到的,多是被一些权势阶层拿来当作子女前途的铺路石。

        大学之扭曲,深入骨髓,触目惊心。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如今的大学有多少大师?这真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但如今的大学有多少大官?答案一定令你印象深刻。据网友反映,以武汉某知名高校为例,召开副处级以上干部开会,多达500+人。大学的部级领导多过省级行政区,厅级领导多于全国地市级。

        大学不仅在等级、机构设置上,类似于党政机关,行政干预学术、行政支配科研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讲师、教授成为官员指挥棒下的“仆人”,令许多“傲骨”知识分子终身在“痛苦地坚持”还是“识时务地妥协”中煎熬度过。学术、科研成为“政绩工程”,“快餐式”的科研项目,以数量为导向的评分细则等现象已经遍地开花。

        这样的“官本位”早已“春风化雨”般的沁入学生的心脾,学生会能出现“官威”,也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  沉默、多数

        今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研三学生陶崇园从宿舍楼纵身跃下,坠地身亡。随后他姐姐爆出陶崇园生前的导师王攀,要求陶崇园叫他爸爸,给他送饭、买车票、叫醒起床、找眼镜等,要求他每天晚上八点到家中为其按摩、做家事等等。起初王攀对陶崇园承诺,将来会推荐他出国继续深造,但临近毕业,王攀非但不推荐陶崇园,甚至还阻挠其出国读博找工作,一种可能的理由是“后来(服侍他)的学生没有陶崇园听话。”陶崇园临走前留给妈妈的话是:不知道怎么摆脱他。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这一切让人心寒。

        陶崇园是一个自律、善良的学生,因此也深得导师王攀的喜爱,导师很看重他,对他多有照顾。然而事情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简单:当权力肆无忌惮地“越界”,师生之间发生的许多事情早已超出了关系原本的模样。

        诚然,作为学生、徒弟,当好导师、师傅的助理和秘书都是可以理解的,把为老师做事当作求学的回报,也是一种感恩的体现。但是凡事过犹不及,频繁地侵占学生的利益、占用学生的时间、干预学生的私生活,甚至对学生进行精神绑架,这不是一个有道德的老师可以做出的事情。我不知道导师出于何种目的让学生喊他“爸爸”,难道导师要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来诡辩?

        陶崇园是悲哀的,但悲哀的又岂止陶崇园。2015年5月,中南大学研究生姜东跳楼自杀,遗书中称导师故意不让他通过答辩。2016年1月25日,南京邮电大学研三学生蒋华文跳楼身亡,曾抱怨“导师不让毕业。”2017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杨宝德自杀,她一直被女导师指使,擦车、拎包、挡酒、安窗帘等等,女导师许诺杨毕业以后可以经她推荐出国深造,但临近毕业,出国深造这事越发渺茫,甚至能否毕业都成了未知数,多年的忍辱负重和艰辛付出打了水漂,于是杨博士溺水身亡。

        自杀者,是不堪重负的少数人,但读研的朋友里,给导师搬家、按摩、当司机代驾、当保姆的,不胜枚举。自杀是小概率事件,但导师对学生的压榨在圈子里仿佛是司空见惯的。

 

    “ 学生会”、镜子

        北京师范大学的精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值得每一位大学教育从业者深思。每一名学生刚进入大学时,一定怀揣着美好的“憧憬”,想象它是自由、纯洁、温暖、安全的象牙塔,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梦工厂”。当现实给他们一记又一记耳光,他们对学术理想感到失望,对价值追求感到迷茫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应当深刻反思,大学本来的模样去哪儿了?



        参考资料:

        1.《25岁南邮研究生跳楼自杀事件调查:曾抱怨“导师不让毕业”》,澎湃新闻,2016.01.29

        2.《中大学生会“干部任命公告”事件:重温中山先生当年的话》,广东共青团,2018.07.22

        3.《又有学校社团逞官威?高校社团该吃药祛官气了》,人民网,2018.10.04

你可能感兴趣的:(痛说大学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