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时刻,你想远离你周围熟悉的一切,想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样的旅行我不会说它是对是错,甚至我也肯定,我也做了。又有谁能说,不是这样的旅行,给了我们继续回归现实的勇气呢?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一直在学习,某项技能,或者科学文化知识。可能是出于兴趣,也可能是父母逼迫。如果没人逼迫你学习,你还会主动学习吗?
总有些叛逆的孩子,有足够大的勇气抵抗父母的逼迫,社会的眼光,随意妄为。
(一)
望,是我休学在大理时,认识的一位读者。除了旅行中一头散乱的头发,完全是个好小孩模样。没有和他频繁交流,但每次听他述说,总感觉得到他内心深深的向往和倔强的坚持。
他是上海名牌高校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受学校管束?为什么生活?众多问题在脑中萦绕不解,便踏上了一条追寻“为什么”的路。
他对于世界有种贪婪,无关物质和名利,而是对于精神享受的贪婪。他对于美和自然有无限的向往;对于社会的意识形态保持怀疑的态度;对哲学和社会学有浓厚的兴趣。没有将自己固化,而是任由自己的喜好发展,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全凭自己读书、经历、感悟去领悟世界。
至今休学一年半,但从未间断过思考与阅读。从西藏(拉萨及周边),云南,西安,张掖,嘉峪关,敦煌,北京,老挝,泰国,再回到上海。后再次从拉萨,日喀则,珠峰,吉隆,尼泊尔,吉隆坡,路过胡志明市,路过广州,路过珠海,回上海。
他有父母、朋友资助,也靠兼职拿一些低微工资,不太考虑经济情况。他说他是一个不会考虑未来的人,活在当下,享受当下,除了来自父母的压力,并不觉困苦。
我不羡慕他的自由,也无意愿去指责他的不负责。人生一辈子,不按照自己的意愿活便不称其为自己的一生。别人的一生无法评判。
(二)
回想起上学期期末,我因为手术休学。现觉最大原因不是身体,而是心理。
我本是一个只活自己乌托邦世界中的人。不看新闻不看报,没有很多社交,除了读书就是在书店兼职。而《逃课去北大蹭课的日子》吸引了众多想要认识我的人。光在首发的文章评论就达到1000多。再加上几十个公众号转发,阅读量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文章下面有批评也有赞许,更多的是共鸣,对于渴望而不可得无奈的慨叹转而对未来的向往。
一个自我封闭的人一下子接受这么多人的问候,不知道如何交流、应对。还是依然想要坚持原来的乌托邦式生活。但越来越多的声音让我不再能安静呆下去。虽然关闭了消息提示,但一看APP就是100+的消息 。对于读者的留言,我又出于礼貌去回应,对于他们的迷茫的求助我也耐心给出自己真挚的建议。但同龄人对同龄人的指导,如盲人指挥瞎子。我对未来反而更加迷茫。
这篇文章打开了我的世界,膨胀了我的野心,我把赞赏提示改成了,我想去更远的地方。利用文章及摄影优势,立马申请到了大理义工、德宏调研独立媒体方、上海实习、清迈义工。这就意味着我可以边挣钱边旅行,并有可能就这样过完一生。
开始我计划着完成学业期末任务,完成六级答卷后利用暑假时间去完成梦想。我依然坚持每晚跑步,不过远方的呼唤,让我想要把我的脚印印在陌生的远方。
上课上到一半,望着窗外,我忍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既然我都可以去往远方,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一下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课上,从后门溜走,手机没电,钱包没带,只有顺带的一本闲书。头顶太阳照得抬不起头,低头看着自己拖沓的脚步,行走在空旷的道路上。走过教学楼,老师用扩讲机的声音从各个窗口传出,混杂入我的耳朵却成了噪音。
身体是心理的反映,跑步时,右下部开始疼痛,几天后,去到人涌如菜市的湘雅医院检查。拿着B超单,医生看了一秒就诊断说是胆囊结石。除了发烧感冒从没有得过病,一听到这病,向医生再次确认。医生淡淡的语气:没错,你家人呢?确认一下什么时候动手术切掉胆囊吧!
回到学校,一遍遍地想:如果我这是癌症,如果我没有了长久的生命,我该如何度过现在的日子。我想 我应该尽早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让人生不留遗憾。那个结石就如内心动荡不安的野心。走路时,吃饭时都隐隐作响,催促着我前行,只有在跑步的快节奏中才不觉疼痛。
期末作业堆着,考试压着,结石一次次碰撞着我的肉体,冲击我的心理。这颗结石就是不安分的因子,我借由它提前回家,没有参加期末考试。
睡了一觉后,肚子上多了三道口,以为内心那颗动荡的石头被切除了,内心也就平静了。然而医院肃穆的的氛围,苍白的空气让我更不愿意停留。
决定在有生之年早日完成梦想。肚子上的手术线还没拆便踏上了征尘。这次还带上了不愿继续读高中的弟弟,我想:他既然认为在学校学不到东西,就让他去社会上见识一下,自己领悟自己做选择。
(三)
在大理做义工,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生活悠闲惬意。无压力、无管束、无责任,我每天就在大理街上游荡。认识了很多辞职旅行的人,他们的离经叛道在这里都不会受到任何异样的眼光。
在这工作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长或者仅仅是力气,就可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大理的地摊小贩是一群这样的人,他们在此租个小房子,白天品茶赏诗, 傍晚在人民路摆几小时地摊,晚上收摊早还可以去酒吧喝酒听歌。生意好时,能有上万收入。他们不考虑结婚买房,只享受现在诗一样的生活。
但收入不济时也会发出这样的慨叹:“所谓的自由不过是一种漂泊,一种漂泊就是穷困潦倒的生活。”
过了半个月这样自由的生活。我便觉得人生就此止步。也许这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没有一样自己热衷的事业去付诸时间和精力,生命便如一片羽毛,随风而摆。没有责任和爱牵系着,便如断了线的风筝。
(四)
半月后起身离开前往上海实习。弟弟依然愿意一个人在大理的酒吧打工,我也任由他选择自己以后的路。
从无体制的散漫环境到了这个高体制化的欲望魔都,我的世界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有钱的人?一件衣服怎么可以那么贵?人们怎能为了满足一时虚荣去忍受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大多人都是一大早带着睡意惺忪的面容忙碌一天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
也看到了像刘悦来博士这样的知识份子,不在乎金钱名利,付出自己所有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即使在40几度高温,也拿着相机,骑着共享单车穿梭于自己组织完成的项目中,和孩子玩耍拍照。看他脸上的笑容,还是一个对世界满是好奇和热情的青年。我的专业老师,周老师也是如此,脸上依然保持着如少女般纯净的笑容。
我想这就是生命的最好状态,不是追逐名利,而是有一份自己热爱并能获得成就感的事业。
(五)
出发时,我抱着对未来的迷茫去问路,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回校读书。很庆幸,我认识了各种生命状态中的人,也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回校这半个月,每天沉在图书馆里,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新媒体方面的书、闲时读读文学。我对于知识的渴望比以往对于远方的渴望更强烈。
书,不仅让我了解了未掌握的知识文化,还让我看到了我未见的社会内在,也给了我未领悟的深刻思考。读的书越多越觉自己无知。
(六)
年少时总是对远方怀有无穷向往,总是不满现状,不安于此时,血气方刚,斗志无穷,想要去征服每座山,跨越没片海。
年少的我们对世界总是存在偏见,迫切想要摆脱学校家长的管束,有着按照自己想法而活的强烈愿望,
就像望所说“我觉得踩过的土地和脑海中的思想是同构的,踩过的地方越来越多,思想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宽,我一直在探索更多可能,这可能是来自——人生只有一辈子的珍惜”
毛姆说:“我承认那种平凡且按部就班生活的价值,但我更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渴望一种更激情的生活。”
而望就是像毛姆那样无限追求自由的人。现在再次刷上头条的那位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师,遇到了另一半并在云南开了民宿。他们都勇敢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但世界观还成型的我们总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总会渴望看似自由的状态,而我们始终不了解他们为展现给世界的无奈,也未曾清楚背后的付出。我们还不具备独立评判世界的能力,也没法现在就决定一生该如何生活。
渴望飞往远方的我们,在阔翅翱翔之前,更应该学好知识,修炼自我,才有能力和底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更清楚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有更多强的能力去追求自由。
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人能形成良好的三观,有辨别好坏的能力,有更丰富的知识及学习能力去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
(七)
如果休学的故事是个小说,主人公可能会从此堕落成为悲剧,或者迎来转折走向人生的顶峰。然而,比尔盖茨休学后来成为世界首富的故事很难谱写。所有成就都要一步步知识和奋斗的积淀。
意识到学习重要性的我回校乖乖读书,弟弟在打lol时结实的名牌大学生队友也唤起了他学习的主动性。而望,现在也感到无力,对于哲学、音乐、艺术不能深入体会的无奈,但他依然还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路,只能自学感兴趣的学科。
人生短暂,追求自由是生命的动力。但渴望并不只是想想而已,所有的追求都需要付出,需要知识或者资源的累积。享受了社会和父母带给我们的资源,对于父母或社会的责任也不可逃避。
对于这短暂的一生,我们总急于去完成某件事情,但如果不是在生命的最后尽头,最应该做的是把脚下的路走稳。
少年们,控制好我们的野心,让它在内心受到滋养,得到良好的生长,待到合适的时候便可驰骋荒野。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识;人生的每种生活状态都可成为享受。希望可以在远方与你共享美景,也可以在图书馆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