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儿女,都有着不服输的性格,几千年来在这贫瘠的沟沟里、茆茆上日夜与命运拼搏, 生活虽艰辛,却又充满着穷苦人的幸福与豁达。改革开放给黄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奋进的机会,生活随之改变,清油白面不再是过节才改善生活的奢望,生活有滋有味,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常说在农村生活,人生必经历几件大事,那就是盖房搭屋,婚丧嫁娶。而农村这些年,基本不盖房了,“赶时髦”进城买楼房,这笔巨款加之婚丧嫁娶的费用让农民苦不堪言,特别是高昂的“彩礼”,让很多男方家庭雪上加霜。娶媳妇是大事,着实让一家老少操碎了心,一来当地的女娃们都往外跑,出去就不回来,留在当地的女娃少,二是娶媳妇要花重金,主要是娶媳妇的彩礼,儿子还没长大就成了父母的“心病”。

图片发自App

      《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也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彩礼,本有聘金和聘礼两种,现在的彩礼一般是指聘金。农村很多地方,在媒人“纳采”时就要商量彩礼,可以讨价还价,像极了买卖。大多定亲当天男方要向女方家付一部分彩礼,彩礼均为现金,用红绳绑上,显得喜庆。彩礼作为结婚礼仪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陕、甘、宁、青等地尤为盛行。彩者,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喜庆的一种礼仪,就是讨个好兆头,本是有情男女喜结连理的一种礼仪,可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彩礼也在不断水涨船高,从几百几千到几万,甚至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屡见不鲜。在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黄土地上,女娃却成了抢手货,成了金疙瘩。几家欢喜几家愁,婆家借债,娘家数钱,大多数农村男方家仅彩礼就倾尽所有,结婚后上工地,下厂子,挣钱还债,从未离开过农村的父母们,也背起行囊远赴他乡,为“彩礼”卖命。在老家,茶余饭后最多的话题就是谁家的女儿嫁人时彩礼十几万,发财了,谁家的儿子娶媳妇彩礼花了二十万,欠了一屁股债。

图片发自App

        记得小时候,父亲说,母亲是用一只结羊(当地土话,结扎过的公羊)换来的,父母结婚时就买了一件棉大衣,结婚后还是父亲天天穿,现在看来或为笑谈,可当时物资匮乏,家家一贫如洗,是刚吃完早饭就要想如何解决午饭的年代,一只“结羊”的彩礼已经不少了。

        彩礼本是成就一段佳话的礼仪,可在今天,它变了质,成了幸福路上的拦路虎。听一位乡邻说,他表姐在上海打工时认识了一位外地男孩,长像好,人品也不错,两人甚为相爱,准备牵手到白头。当他表姐把男孩带回农村老家时,他表姐的母亲当即就来了个下马威,没有十五万的彩礼,门都别上。可男孩家境不好,拿不出那么多钱,就央求表姐母亲,可表姐母亲态度坚决,没有一点退让的意思。后男孩无奈只能大哭一场返回家去了,他表姐也为此寻了短见,一对鸳鸯阴阳两隔,甚是惋惜。

图片发自App

        曾在出差的火车上,遇见一位六十来岁的老人,满脸皱纹,手上全是老茧,穿一身泛黄的迷彩服,听其口音是同乡,顿感亲切,便与其交谈。老人说,已在工地打工三年有余,以前一直在老家种地谋生,虽不缺吃穿,但没有现钱,三年前三十好几的儿子好不容易娶了媳妇,花了几十万,全是向亲朋好友借的,这不没办法,出来挣钱还债,老人苦笑着,转过头看向了车窗外。

        礼金越要越高,一家攀比一家,没有停歇的意思。曾问过一位“资深”嫁女母亲,养有三女一儿,儿子最小,女儿出嫁时礼金最少的六万,问其缘由,她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我养她不能白养,还要为儿子买房娶妻做考虑。我问她,女儿嫁到夫家如何生活,她说,那我不管。

        有次,和年轻同事开玩笑,说给他介绍个对象,他问,哪里人,我说正宗甘肃黄土地上的女娃娃,能干,孝顺。他说不行。问其原因,答道,太贵,娶不起。虽是玩笑,可见家乡彩礼“名气之大”。

图片发自App

        为了彩礼,有人驼了背,有人铁了心,因为彩礼,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日返贫”,恶性循环,成为了一种诟病,赤裸裸,愈演愈烈。其本古今婚嫁时传统的礼仪,却被物欲横流的时代所污染,散发着铜锈的霉味,飘荡在淳厚的黄土地的沟沟壑壑。嫁女讨彩礼,并非发财的手段,也非致富的门路,让其回归礼仪本位,还婚姻和家庭应有的圣洁和宁静。


作者简介

你可能感兴趣的:(彩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