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经济生活
第一节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
(一)货币的产生及本质
1.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产生
人类社会起初并无货币存在。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在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后有了一些剩余,于是,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随着生产 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交换数量日益增多,范围也 日益扩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因为 被交换商品必须对双方都具有使用价值,且商品价值又必须等量。而 物物交换不可能永远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 物作为交换的媒介。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 狭小的范围内,暂时的交替地由这种或那种商品承担,当一般等价 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
3.发展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
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4.本质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广义地讲,货币是用作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物品。具体地讲,货币具有交换媒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标准、价值储藏、世界货币等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在这里,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它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前提,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 会财富被保存起来。货币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是一 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所以货币贮藏就有必要了。
4.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一般来讲,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二、信用卡、支票、外汇
(―)信用卡
1.概念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其向特约单位购物、 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具有消费信用的电子支付卡,我们现在所说 的信用卡,一般单指贷记卡。
2.用途
通俗地说,信用卡就是银行提供给用户的一种先消费后还款的小额信贷支付工具。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査询为一体,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高效与安全。
(二)支票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支票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三)外汇及汇率
1.外汇
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凭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解释为: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和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包括:外 国货币、外币存款、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 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2.汇率
货币外汇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也可以说,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 格”。影响汇率的因素包括: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利率、通货膨胀、 政治局势、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市场观点、人们的心理预期、技术 分析。
三、商品的基本属性
(一)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二)价格变动的规律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上升。当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此时,这个市场就成为了卖方市场。在卖方市场,生产者遵循价值规律 发生交换等价行为时,就能获得丰厚利润。因此众多生产者纷纷加 入这个市场从事生产活动。他们带来了各自的生产资源,诸如劳动 力和生产资金。这就是资源的配置。反之,当市场中供大于求,价格 下跌,对购买者有利,称为买方市场,价格低于价值,大部分生产者 都无法在此市场中获得财富增殖,于是纷纷携带资源撤离。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三)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四)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
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 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 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 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 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可以互相替代):A商品价 格上涨,A商品的需求量减少,B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相反。 互补商品(互相配合才能使用):A商品价格上涨,A商品的需求量 减少,B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反之则相反。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促使商品生产者调节生产规 模:商品价格上涨,扩大生产规模;商品的价格下跌,缩小生产规模。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 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③生 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 用价值,质量好的商品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
四、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一)消费的制约因素
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人和物价总体水平。其中居民的收入是基础和前提,生活消费还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与结构、居民收人、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二)消费心理
1.概念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
2.分类
大致有四种消费心理,分别是:从众、求异、攀比、求实。
3.特征
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包括消费者兴趣、消费习惯、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
(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第一,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短缺经济”状态,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这种状况 实际就是生产为消费提供的对象在数量、品种方面的局限所致。
第二,生产决定消费方式。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先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生产力发展了,收入提高了,消费方式就会随之多样化,比如当前有不少人已进入休闲、家政服务等消费领域。
第三,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产品剩余的现象,但不是全面的生产过剩,消费需求远没有达到饱和的地步。这说明某些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质量和效益处于低水平阶段,自然难以启动新的消费需求。
第四,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目前我国一些消费品出现供过于求,并不表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已很高,而恰恰是因为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生产不出来或者产量不多。因此,投资(生产)需求大有文章可做。要启动新的消费需求,还必须由生产来 完成。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
发展
第一,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才算真正完成,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第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调节生产”,指需求的数量和质 量调节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如汽车的需求量增加必然带动汽车产 量的增加,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
第三,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y�ᘃ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