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说得很对,人最大的痛苦就是live without purpose。目标是我们意识到我们是比自己更大的东西的一部分,是我们被需要的、我们需要更为之努力的东西。当我们对于自身所做的事情都没有期待和追求的目标了,做什么事都是无心的。
但是,人生有目标的时候可能是你“心智”成熟之后,也可能是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带来的转折,又或者是一出生就已经有人替你决定好了
但一生中多的是没有目标、迷茫痛苦的时候。可偏偏还会有人说“你这都是小事,不开心睡一觉就好了。”这样一句简单又粗暴的话,让本来就处在情绪低谷的人不想再解释什么。
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心情,看书也许能帮到你。
有几本书对我影响很大。
《欲望与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生就好像钟摆,一直在欲望和幸福中摇摆,得到了幸福,得不到就空虚。那该怎么超脱呢?详看此书。他还有本《人生的智慧》,但感觉这本书排版比较好。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很少人知道,去年被拍成电视剧了,偶尔看豆瓣分数挺高,就看了原版书。里面有很多吸引我的观点,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这些充满成长性的观点正投我所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痛苦源于童年时产生的一些认知,而阿德勒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弗洛伊德这种说法是一种决定论,人之所以痛苦在于人们选择了痛苦,而不是因为过去,这种因果关系本身就会对人产生误导,使人沉沦于痛苦。
书里用青年和哲学家问答对话的形式,把阿德勒的理论诠释的更易懂,比阿德勒的原版书要易读很多,书里探讨了阿德勒的许多核心理论,例如人际关系、爱、自卑等等。个人非常喜欢阿德勒系列,觉得他的书都值得一读。
《少有人走的路》。经常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们,不枯燥,有趣,第一章就引人探索,人生的真相是什么。
除此之外,还搜罗了一些其它的推荐,列在下面。
1
之前和一个朋友聊天提到的,《快乐的人生》。
她说,大学毕业之后一个人北漂,一个人住出租房,没有地下室,但是迷茫寂寞。那段时间陪伴她走过的是卡耐基的《快乐的人生》。但说实话,以我们当时的人生经验,里面的很多道理并不能明白。
很多悲观抑郁的时候,会一遍遍地看《You Can if You Think You Can 》,给自己信心。
还没走出迷茫抑郁的时候,偶然在别人家看到《生命的重建》对我触动极大,书上提到的完全是我的问题。从此这本书的中英文版本被我常备枕边好几年,有空就看看。
2
15年的时候,买了一本新疆作家刘亮程的书,叫《一个人的村庄》,书倒不是一本打鸡血的书,而是作家在用平淡无华的语言来描写他热爱的那片土地。
我记得书里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的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的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就是这句话,让我在无助的时候,我知道,谁也帮不了我,唯有靠自己。
恰巧有一次我去一个地方拍到一张照片,很符合这句话。
3
之前刷网站找素材的时候看到了这个故事
虽然高考是很久之前的事
但是很有代入感
▼
—@等风来—
几年前我孤身一人到魔都来念大学,唯一带的一本书就是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
虽然现在它就放在我的书架上,也不怎么翻了,但是我一定会留着它。
这本书对我影响确实非常大,但也有偶然的成份在里面。如果那时候恰巧看到的是《圣经》或者《瓦尔登湖》这样的书,也许推荐的就不是这本了。
青春叛逆期,性子又比较刚,经常和我爸吵架,最严重的一次他把我扔出去拳打脚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我爸有病,他的脾气火爆,有的时候格外的自以为是,特别倔强从不认错……
而我妈,记得小时候经常和我爸吵架,一生气就带着我去姨妈家过一段时间,她小学都没毕业,只是大致识得几个字。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
在我最迷茫最需要帮助的青春期,貌似他们给予不了任何帮助。在他俩的眼里只要能够让我吃饱穿暖供我上大学就算尽了父母的责任了,在他们的世界里并没有家庭教育的意识。
那时候的我的眼中,父亲分为两种,一种是忙的顾不了家但是却很有钱的,二是虽然不富裕但是特别贴心顾家的。而我的爸爸却是除了穷脾气还暴躁,经常不问缘由就会打我。而我的母亲除了洗衣做饭就一无所知。
当时成绩一落千丈,在班主任面前哭的就像是个大姑娘。
急得掉头了很多头发,晚上睡不着觉,通宵对着天花板发呆。甚至有过想不开的念头,我告诉我妈的时候她吓哭了。
后来我爸跟我说,他只希望我能好好的,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实在念不下去了就不念了。
后来没给自己多少的压力,心里就想着得过且过吧,既然都上高中了,好歹混合高中文凭再说。该做的作业就做,能看懂的题目多看几遍,看不懂的题目也就放过了。
谁知道就这样成绩竟然回升了。没有进步但是回到了原来的水平。
没错,的确是在我最迷茫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但是并不是这本书拯救了我!而是叛逆期结束了!!!
它在我意识到自己思想陷入极端的时候出现了,在我最想改变自己的时候给了我一个方向教我该如何去做。
以前,看到成功学这样的字眼我是不屑读的,总觉得卡耐基是个老骗子。什么《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伟大的人物》等等,听起来就像是个特别能忽悠的家伙。
但是仔细去翻阅资料,可以发现其实《人性的优点》英文是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是一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话,这本书只是在讲怎样解决焦虑并且开始享受生活。他在书中一再强调所举的例子都是非常普通的故事,事实就是如此。
很多的例子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例子本身对我们的作用也不大,每一篇开头的那些经典名句私以为也没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书中所传达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享受人生的那种状态。
建议迷茫的人都读一读。
4
—@沫苏—
大冰的那本《乖,摸摸头》。
说来搞笑这是有一次等飞机实在太无聊了于是随手买的书,我一次一个故事地读着于是到现在这本书我都没看完过。
不过觉得这本书的这个打开方式是对的。鸡汤喝多了会有毒,于是每次真的有点低落有点需要其他的注意力时,读一个故事,感受下不一样的人生,让自己从那个自己给自己画的郁闷的小圈圈里走出来。不贪多,剩下的留到下次郁闷了再读。
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收获点就在于看到一个个不同的人生吧。很多人不需要把每步固定安全到别人眼中所谓的“成功”的状态,人生一样过得很有趣。甚至某些程度上的洒脱,超过了我在循规蹈矩的工作中所能感受到的上限。
每个人选择的路不同,我觉得不必过分羡慕这样的生活。但有一种向往,有一种洒脱的心态作为底气,却总是能帮我在遇到一些低迷的时候,跳出来往前看,“其实也没多大点事儿嘛”。
5
—@Little Tree—
失恋的时候,复旦女神陈果的《好的孤独》让我与自己对话享受孤独。陈果受人关注应该是从她走红的授课视频开始的,一个自信且高雅的女人的影响力超出你的预料。
其实很多时候,那些一味积极的文字,只是告诉人们它打了鸡血而已,读完头脑真的一片空白;而那些内容隐忍克制的书,甚至是小说,反而让人更加代入感,让自己能通过带入与思考,被故事中的某一位角色打动,而变得积极起来。
6
真正的残暴,是针对无辜。看过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你会知道自己那点“心情不好”不算什么。
我看过前几个故事,但是后来就不看了。
因为真心不忍,实在不敢想象那个时代的人是如此的疯狂和荒唐。看多了也都是苦都是泪,与其让自己闹心,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工作,好好的活着。尽可能的为这个世界创造出一些美好的东西。或许不会很大,但至少暖心。
7
《新名字的故事》,豆瓣2017年年度榜单高分图书——这个世界上的每样东西都生死未定,都充满了风险,那些不接受风险的人,那些不了解命运的人,在角落里日渐衰落。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我没能拥有尼诺,而莉拉能够拥有他。我不能追随那些真实的感情,我无法使自己打破陈规旧矩,我没有莉拉那么强烈的情感,她可以不顾一切去享受那一天一夜。
《今日店休》。活着,尽管困难重重,但却是多么美好的事啊。以后厌倦生活了,就翻翻老爷爷写的这本书吧。
想必一书本本身的作用没有多大,只是在我们迷茫孤独烦躁的时候恰巧遇到了这本书,而它正是我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