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明治维新的性质

2017级 历史文化学院 崔志涛 

《明治维新性质再辨析》认为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革命,就站在其他学者的成果的立场上来说,并不接受这种观点。其根本就在于领导明治政府建立及发展的领导人群包括前期明治维新“三杰”及后期明治维新双雄政府时期,其领导人基本上都是武士、地主阶级出身,且以武士阶级居多。

首先是明治天皇政府的建立。推翻江户幕府的“倒幕派”是以萨长联盟为主力的在天皇政府的支持下对德川幕府进行的一次争斗,结果是“倒幕派”不仅在军事上赢得了胜利,在天皇身边也打败“公武合体派”得到了主体地位。萨长联盟的领导人主要是高杉晋作、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韧。这一代领导人物都是武士出身,并非资产阶级。这是主导力量的阶级性质,自然就决定者这场运动的利益归属。

在长期闭关锁国的日本,资本主义并未得到足够的发展,日本和中国一样都只是少量地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主要还是参与东亚贸易体系,即朝贡贸易体系。不同的是,中国的阶级体系并不十分严格,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各阶层之间得以相互转化,社会流动性相较于其他封建国家而言,中国在前近代时期并不是死气沉沉,亦不是铁板一块。但日本不同,日本的人才选拔制度是门第决定职位,士农工商四级中,士指的是武士阶层,四级之间流动性非常差,且武士阶层对于其他阶层抱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特特权地位。武士阶层有相应的特权,譬如可以当街斩杀其他阶层的人,当然这种事情很少发生。阶层流动性差,自然就导致各阶层相互转化力不足,又何谈日本有能领导一场革命的资产阶级力量呢?领导日本倒幕的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武士。自江户幕府以来武士被幕府强制从土地上分离开来,直接由政府支付俸禄,武士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文学和理论研究上去,经历了两百年的发展,武士成为文人的代名词,武士也大量转化为职业文人,例如吉野作造、高杉晋作等人。这也是幕末武士领导革命中武士的知识技能来源。

日本国内的商品经济同样是有所发展的。主要是与中国的贸易以及同西方的农副产品贸易,如茶叶、蚕丝等。其国内市场也较为巨大,日本人口众多,尤其是除农民阶层以外的三大阶层都需要日常生活用品,所以其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同样发达。在这一点上,中国和日本是一样的。但是相应的,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两国都没有产生正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主体上还是以豪农、地主、手工工厂主为主要资本主体,并没有成为近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

后期明治维新主要是依赖于大重隈信和伊藤博文。他们也是日本近代的武士出身政客(萨摩藩与长州藩为主体),但是他们的特点在于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视及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及方式的掌握程度。在日本经济危机,通货膨胀极为严重之时,大隈重信提出了借债5000万以销毁纸币的经济策略,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后来的“休克疗法”同样是对于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应用。最能体现这一代领导集体的远见的就是岩仓具视为代表的西游使节团。

板垣退助领导的日本国内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更能体现日本在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修订宪法、设立议会、“万机决于公论”、民选会议等等提倡甚至实践都说明资本主义民主制在日本得到发扬,侧面表现出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并不能说明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革命,因为板垣退助的主张是收到了包括日本实权政府人物和天皇朝廷的一致抵制的,双方甚至爆发流血冲突。且板垣退助本身也是武士出身,整个第一代领导政府的是武士群体的政府。

说天皇是明治维新主体,这同样无法理解。倒幕成功以后,日本政府完全掌控在日本政府手中而非天皇,一直到了伊藤博文时期依旧如此。先是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井上馨、黑田清隆等主导,后又是伊藤博文、大隈重信、山县有朋等主导,日本天皇并不参与或是很少参与到政府决策之中。天皇甚至连增设部门、提拔亲信都遭到伊藤博文的严厉反对,怎么能说天皇在明治维新中的主导地位呢?

这一时期的事实是,政党政治的确立与完善。由伊藤博文开始的日本政治体制改革标志着日本近代化政治模式的建立,天皇的地位被实质上架空,只是借用他的权威来行使政府之职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议明治维新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