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恐惧

图片发自App


      这样在几百万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留在我们潜意识里有两个基本逻辑支点:爱与恐惧。

      爱,泛义解释:对同类怀有善意,侠义解释: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当一个人处于喜欢另一个人的状态时,他的注意力焦点放在喜欢的对象上,因此他就没有能力搜寻自己周边的危险信号,他的心智处在不设防而开放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只能面对自己信任的人才能使自己处在这种状态。

  恐惧,是人意识到危险时的一种心智状态,此时我们的大脑注意力焦点集中在搜寻危险信号上,我们就没有能力向我们的同类表达我们的好感,也没有能力搜寻其它有价值的信息,更没有能力去做建设性事情。我们的心智处于防御状态,当我们面对陌生环境时,恐惧让我们保持警觉,及时发现危险信号,免受伤害。

  所以,在我们人类的心智中,爱与恐惧是两种对立状态,当我们处于爱的状态时,就没有办法恐惧;当我们处于恐惧状态时,我们就没有办法爱。

你自己恐惧越多(当我从爱出发)

你要求孩子就越多(我学会欣赏学会接纳学会宽容、包容;学会尊重)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当我从爱出发:我快乐接受考验;我把这个机遇当做我成长进步扩大知识背景的阶梯)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当我从爱出发,我用尊重规律来扩大我的视野,学习我需要胜任的部分,达到灵活自如行云流水,顺势而为,运筹帷幄,能决胜千里之外:汇入生命之海;并在这个过程中欣赏河边的美!)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当我从爱出发:我坚信这个世界有一个与我不一样的您,当我从爱出发,我愿意通过学习去认识了解尊重接纳欣赏您,当我从爱出发,愿意给您我的信任并给予我我的托举,尽力让您有机会看见巨人,并愿意与巨人并肩)

出于恐惧而控制,是家长把自己情绪的需要嫁接在孩子身上,阻碍了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孩子自己的生命空间被“外生物入侵”而受到感染,或者被迫放弃自己(全部或者一部分),活出一个表里不一的假我(所谓的“空心人”)、一个嫁接出来的不完全的自我(早酥梨)。令人遗憾的是,这两种状态都丧失了生命的活力。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允许孩子自己去经历、去体验、按照自己的节奏开花、结果。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每个个体都为自己而活,活出真实的、本来的自己,就是对彼此最好的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