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思维的跃迁

“炼金术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大奉打更人》

玩具的故事1

我在去年以前,我经常会给身边的朋友分享“玩具的故事”

说是在幼儿园小朋友之间会存在一种阶级,ABC阶级,A阶小朋友有10个以下玩具,B阶小朋友有20个左右玩具,C阶的小朋友则有30个以上的玩具。

玩具数量不同造成他们之间出现一种圈子。而这种圈子的形成来源于价值平衡的回归

假设A小朋友和B小朋友他们互相交换玩具玩,但B小朋友每次都不能交换到等价价值的玩具,这时B小朋友会感受到不公平从而和B类C类的小朋友一起玩。

这时C类小朋友遇到了B类小朋友的问题,同样会采取远离(隔离)B类小朋友,去和C类N类小朋友玩,这种循环会让“玩具价值”平衡回归。

基于等价交换的这种论调,潜意识的出现在我生活得到验证,并让我越加确信!

如恋人之间的门当户对,他们需要三观的相同才能一起,而生活背景(前置条件)导致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不同,注定很难走下去。

这时当有杠精说,背景不同但是不一定三观相同呢?

好的,接了你这个杠,再说个现实点的,因财力不同一方势必有心理优势,心里优势强的一方会压着另外一方,导致被压一方压抑,在未来某一天出现可怕的爆发。

所以价值交换后不等价注定是一个悲剧,但是有没有其他解法呢?

毫无疑问有的,博弈论里就提出“制约代价”这种方法,也就是说双方要一拍两散的话,违约成本会非常高,所以现实中高阶人群的离婚率相对会少很多。

当然这个方式治标不治本,也有另外的解法,增加“其他价值”,比如有恋人双方,现实地位低的那方有潜力有进化价值,这时就可以用人生的总价值来衡量,保持价值平衡。

进化价值也是随处可见的,就在前几天,在我的“惨品狗”群里有朋友也分享了公司与人才价值平衡的情况

大厂中低职级更倾向内部培养。现在校招的小孩资质背景越来越好了(去年那波最夸张,动不动常春藤),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和机会,公司愿意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现在社招很多时候是用来解决业务快速扩张过程中的骨干断层问题,就是招高职级。前面有群友提到的各种非常业务的问题,比如积分之类的,不是招人单位不在乎,而是在公司的职级定义里,这些工作内容是在晋升高级前就要掌握的,因此不会在高职级面试的时候重点考察,至少二三面里肯定有一轮不会聊这些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公式 总价值=你个人的现有价值+其他价值

玩具的故事2

接下来我想与各位分享的思维——利他,目的就是如何增加其他价值

利他这个词是一个逆人性的词,正是因为它的逆人性所以稀缺有价值,我会在以下文字中解开这个词神秘面纱。

接着上面“玩具的故事”聊,怎么让A和B玩在一起乃至和C玩在一起?

很简单,A类小朋友组成一个联盟,假定借5个小朋友就是50个玩具,这时你就可以愉快的和C类小朋友一起玩了。

同样你需要付出的把你自己5个玩具借给别人利他后,别人才愿意借给你形成信任机制。这样就相当于你用5个玩具和50个玩具的人价值交换。

圈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个同事能力专业方面都不错,认识的人也多,就是特么混不好,咋混都混不好。

根据我的观察来说,他做了件“逆利他”的事,假设把他的圈子分为3层,A关系亲近的,B关系一般的,C只能算认识的。

他会将“伤害最亲近的人”这种事演绎的淋漓尽致,说话不留余地的去打击A圈的人。

这样无非两种反应,一种人无条件相信他,想着他肯定不会整我,可能我真的不行吧,导致自我否定,从而一败涂地。还有一种就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远离他。

这两种结果都会带来A圈价值下降的结果。即使有B晋升A也会成为个循环。

如果他不这么做,而是将A圈价值提升起来,从而提高自己的价值,再链接BC圈的时候,就会纳入更多价值高的A圈,通过A圈带动自己的价值提升(个人+其他)。

总结:利他思维是一种弥补个人现有价值的好办法,如果你没听懂的话,想想巴菲特吧,自己这么牛逼,还是要帮人(利他)赚钱。照着做就行了。

番外

有可能现实情况无法做到等价交换的时候,这时候可以用“调整赢家法”,如房产中介让买卖双方都感觉自己占了便宜,卖方感觉这是最高点价位再不卖就跌了,买方感觉再不卖就涨的买不起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次思维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