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这段“知识经济”的热潮中,一个典型的学习路径都是:【我要学A 】—> 【关注几个A话题相关的自媒体】 —> 【疯狂看一段时间文章】 —> 【以为自己懂了】。当热潮退去之后,很多人都发现,我们并没有在这场知识狂欢后有太大的长进。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知识碎片化导致学习过程缺乏系统性造成的。、
一方面,由于知识过于零散,我们无法建立系统化认知,很难做到对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性认知,我们无法很好正确评价自己的水平,很可能出现由于缺失一个未发现的关键知识,导致整体进步出现瓶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未来一系列推送中和大家讨论如何系统学习PPT这个话题。这篇文章我们先来谈一个很基础的问题:当我们学PPT的时候,我们到底需要学什么?
1.1 我应该学习哪些内容?
我想很多人都已经关注了一些关于PPT的公众号,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推送:
· 掌握这四大PPT设计基本原则,老板明天就给你升职加薪!
· 微软爸爸刚更新的平滑切换,让缘妙不可言
· 这是我见过PPT中最惊艳的功能了—布尔运算
这些内容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们也是这么写的哈哈哈),问题在于他们都是碎片化的。大多数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应用他们。而想要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就必须学会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长期的PPT设计实践中,我们逐步总结出下面的PPT设计系统性认知模型,将PPT设计过程中的大部分话题包含进来。大家可以基于这个模型(或在此基础上修改,亦或重新建立新的模型),将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和汇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模型中,将PPT设计的内容(不包括对演示内容的理解,如逻辑和故事性)分成【知识与技能】和【经验与思想】两个部分。
【知识与技能】对应了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硬技能“的部分,包括但不限于:
设计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字体与排版理论、色彩理论、设计风格、动画设计等
工具的使用:包括软件部分(PPT、PS、AI、C4D等)和硬件部分(手绘板、摄像机、无人机等);
【经验与思想】对应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软技能“的部分设计经验、审美素养、鉴别能力、创造力等,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常说的设计风格应该属于设计知识的部分,而不是审美素养。
如果你在脑海中建立了类似上面这样对PPT学习的系统性认知,以后在看每一篇推送的时候,你就会很清楚自己到底学了什么?以及这提高了你哪方面的能力。
1.2 我学的怎么样了?
在这里我们引入“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用来发现和评价我们对于一项知识或技能地掌握水平。通常我们都会对自己的认知水平的认知有偏差(好拗口哦),换句话说,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在PPT制作中是怎么体现”愚昧山峰“的我们就不过多解释了,想想自己做PPT的时候一顿操作然后GG就明白了。我们想说的是,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通过上面一节中阐述的认知模型,我们可以很好地建立关于PPT设计地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出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学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完整的体系,知道哪里还没有学会,就可以进行各个突破了,这也就标志着你已经走上了“开悟之坡”。
1.3 举个例子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看设计知识、工具使用、审美和创造力都是如何影响PPT设计过程的。这是一个修改洗发水产品展示页面的例子,案例的来源是:【黄显浩 - 内容逻辑与视觉化表达】。在他的【深页】栏目中,你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给PPT“改头换面”的。在下面的修改过程记录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同的能力要素是如何在不同的修改阶段中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2.1 认知模型中的设计知识
在1.1中我们给出的认知模型中,【设计知识】模块是【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平时接触到的PPT教程中,涉及排版、文字、色彩、动画、风格等部分的内容,都属于设计知识的范畴。
然而传统的设计知识,体系庞大,内容繁多,学习后想要很好地运用到PPT设计中是比较困难地。我们如何才能基于PPT本身,建立关于这些设计知识的体系,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为我们的设计过程服务呢?
这时,“原子设计理论”就出现了。
2.2 什么是原子设计理论?
| “我们不设计页面,我们设计构成元素的系统。”
—Stephen Hay
原子设计理论,是由Brad Forst 在2013年受到化学课中的原子(Atoms)组合形成分子(Molecures)的灵感启发而提出的一种设计方法论,它最初被用在web和应用的UI设计工作中。
原子设计理论包含下面五个重要的概念:
· 【原子】为UI设计构成的基本元素,文字大小,颜色,标签、输入,分割线,头像或是一个按钮,也可以为抽象的概念,例如色调等。
· 【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简单UI组件。
· 【组织】相对分子而言,是较为复杂的构成物。
· 【模板】页面的基础架构,将以上元素排版得到。
· 【页面】将内容(图片、文字等)套在模板中。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对Instgram应用界面的解构,体会原子设计理论是如何工作的:
原子设计有很多优点,主要体现在效率方面的提升。在定义了最基本的元素之后,可以快速构建整体视觉体系,同时,设计人员也能够在抽象和具体设计之间快速转换。
2.3 为什么原子设计理论适合演示设计?
某种程度上来看,PPT页面与APP和网站的信息流具有类似的特点:
· PPT的内容是相对结构化的,这与APP中的信息流具有相同的特点,都可以通过套用“模板”生成设计;
·单个演示文稿需要遵循相同的设计思路,这与APP的设计理念一致;
·将PPT页面进行系统化解构,有助于未来将AI引入到PPT设计领域。
因此,原子设计理论非常适合PPT设计领域。
2.4 演示设计与原子设计理论相结合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我们试图使用一些思路或理论将PPT设计的各方面都概括进来,但都没有成功,直到我们发现了原子设计理论。当我们把PPT设计的内容与原子设计理论整合后,我们发现它非常完美。
在小黄书和一些培训或分享会材料中,我们陆续总结出一些东西,这些都与原子设计理论中的概念不谋而合:
1)给出了页面基本组成元素的类型,这与原子设计理论中“分子”的概念类似;
2)将页面划分为头部导航和页面主体,并给出了页面主体的几种类型,这与“模板”的概念类似;
3)基于不同的内容逻辑关系,给出了一些基本的逻辑表达方式,由于这些内容是页面的主体,这些可以归结到“组织”一级中;
经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基于上述思路制作了下面的概念图:
以上只是我们的一些初步想法,未来我们将继续调整和改进,让这套理论更加成熟和完整。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将基于这个思路撰写一套关于PPT设计的基础教程。
下面说说在设计PPT的过程中应用原子设计理论有哪些好处。
1) 在制作大量PPT时(如单个PPT超过50页),设计效率会大幅度提升。
2) 在多人协作制作同一个PPT时,能显著提升不同人之间作品的统一性。
3)在建立和使用个人模板库后,能迅速响应各类应用场景,快速制作PPT。
这篇推送中,我们画了一个”PPT设计系统性认知模型“,帮助大家明确想要掌握PPT,到底需要了解哪些内容。另外还介绍了我们最新地研究成果,将原子设计理论与PPT设计地知识结合起来,构建了完成地”PPT设计知识体系“。如果在这方面你有更多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欢迎在推送下方或在平台留言与我们讨论~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大家逐步建立对PPT学习的系统认知,将原本碎片化地知识利用起来,更快、更好地掌握PPT设计的核心要点,从而早日踏上开悟之坡,走向人生巅峰。
【本文参考】
1. 深页 33期 - 内容逻辑与视觉化表达 - 黄显浩
2. 原子设计理论 - Brand Frost
http://bradfrost.com/blog/post/atomic-web-design/
3. 国外设计师都在用的规范秘籍:Atomic Design原子设计理念 - 学ui网mp
http://www.sohu.com/a/246944836_505826
4. 创行备赛小黄书 - 二筒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