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菩提》读后杂谈

      偶然机缘拜读了曹德旺先生的自传《心若菩提》,一时间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曹公自传文字平淡、语言朴实,如同友人小酌般絮絮叨叨讲述一生大小事,读来竟别有一番滋味。

        曹公是信佛之人,信佛之人一心向善,心越诚而善念愈强,是社会上一股重要的正能量。纵观曹公自传中的恢宏生涯,既有佛心仁厚的宽以待人、以德报怨,也有纵横商战的杀伐决断、锋芒毕露,既有佛缘、又不出世,成就了一段商界传奇。曹公传奇人生背后,处处又体现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儒家处世之道和道德规范,几千年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之魂,深深融入血液。佛、儒两道融入一身,我在很多优秀人士的身上都看到了类似的品质。从曹公自传的章节目录安排上,也体现其对这些品质的重视。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吃得了苦。民间老话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说,现在讲究人人平等不让说了,但话糙理不糙,要想从平庸中脱颖而出,吃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吃苦既有身体的辛劳,也有精神的折磨,能够经得起身心的磨砺考验,才能在后续的人生道路上笑看风云。曹公自传中讲了几件小时候为生计着忙的艰辛事件,而成年后在事业上打拼的困苦则少有提及,想必是经历少年时的历练,后续再大的苦难也都不值一提了吧。

        二是专注勤奋。成功人士不见得都是智商或情商特别高,但一般也都有很多相同点,如专注和勤奋。专注使他们能够在某一个局部领域待的足够久,投入的时间和资源足够多,不改变方向、持续突破,实现在某一领域的领先。一些公司也将之称为“压强原则”。勤奋使得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够投入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走的比别人更快、更远。专注的关键是方向,方向对了勤奋才有意义,方向不对勤奋毫无价值;勤奋是实现方法,方向对了勤奋会助力于目标实现,方向对但不勤奋努力,结果就是被更勤奋的人赶超过去,失去领先位置。曹公在事业方向上最终选择了汽车玻璃,大的发展方向判断对了,辅以勤奋,所以能取得成功。如果曹公专注于最初贩卖烟叶等生意,可能也能有所小成,但未必能有今日之成就。

          三是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儒家将“信“列为三纲五常之一,视其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强调诚信是立身之本。今天的商业金融也是建立在信用之上,如信托、信用社等,信用无处不在。曹公在自传中讲述的诚信故事,从个人角度主要是言出必行,强调个人应信守承诺;从商业角度,强调的是要遵守契约规则,按照白纸黑字的合同办事。诚于内而信于外,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但关键在于能不能坚持。遇到重大变故或困难时还能不能坚守承诺,是对一个人品性格局的重要考验。

        四是要有格局。前段时间高晓松在谈及明星和大腕的区别时说:明星心里大约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大腕儿则心里装着江湖,不光想着自己,还希望行业和大家都好。同样的说法好像也能套到“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上,商人以赚钱为目的、以个体的发展为优先,企业家则以推动行业的共同发展、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为己任,格局迥异。华为任正非老爷子提出希望“在西方培养一个敌人”,也是基于单个企业处于技术链顶端后可能产生的创新懈怠而提出的,凸显了老爷子的非凡格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见。曹公的格局是希望汽车玻璃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用福耀在市场中的优秀表现降低了用户使用玻璃的成本。以更低的成本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应该是每一个企业家应有的格局。

        五是活得真实。曹公自传给人最大的一个感觉是活的真实,自传语言朴实无华,用了很多“口水话”,譬如在文中曹公描述祖国时用了”祖国妈妈”而不是”祖国母亲”,给人一种浓浓的淳朴气息。文中没有看到刻意隐瞒自己问题或不足,真实面对自己。譬如曹公说自己幼时小名叫“小印度”,不避讳自己长的又黑又矮,可见一斑。活的真实本该是人生在世的一个基本目标,但却成为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现在社会讲究的是立“人设“、”立Flag”。人设立起来很难,要做出超出正常人能够见到或做到的很多倍才可以。譬如如果一个人要想立自己“孝顺”的人设,那么他单单孝顺自己的父母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要孝顺十里八乡的乡里乡亲,才能立“人设”成功。因立人设成功不易,所以一旦立起来,就要极其用心的去营造和维护,甚至不惜造假作假以防止“人设崩塌”,活的又假又累。人性中都有善良的一面和丑恶的一面,有是非之心、懂扬善抑恶就好了,没必要太做作。

        曹公说,我一生最青春的年华都献给了中国的玻璃事业,与玻璃有半生的缘分。世事维艰,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生中能专注做成一两件有意义的大事,已然是非常困难了。望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可以在回顾自己一生时,坦然说一句:“无悔这人间走一遭”?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若菩提》读后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