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3事件”中的团体思维

昨日,小Kuu讲解了说服的一些列过程,今天我们来讲讲“社会助长 -> 社会懈怠 -> 去个体化 -> 群体思维 -> 群体极化”这个过程,同样的,文中所有例子均是用来解释概念,小Kuu个人是没有观点的。

一 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又称为“社会促进”,指我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的现象。

上学的时候,学校通常设有自习课,虽然家庭作业通常只需要学生单独在家完成即可,但会发现,在自习课上完成作业的效率总是会比在家独自完成要高一些。

这个时候,自习课上的同学就相当于“监督者”的角色,这些监督者的出现会让我们的生理唤起增强,即让我们肾上腺素增强,感受到被人注视着的紧张,紧接着,这些生理唤起又会进一步强化我们的优势反应,即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更加认真做作业。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社会促进也不例外,当我们做自己擅长的、熟悉的简单任务时,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的,即会让我们的效率更高;而当我们做自己不擅长的、陌生的复杂任务时,正确答案往往不是优势反应,唤起增强的是错误反应。也就是说,他人的出现对完成简单工作起促进作用,而对完成复杂工作起阻碍作用,这两方面加在一起统称社会促进。

那什么时候会出现优势反应,什么时候会出现错误反应呢?一般来说,有三个因素可影响它们的出现:

  1. 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
  2. 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
  3. 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就拿这次沸沸扬扬的“AO3事件”来说吧:
1)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活动者”即“唯粉、CP粉”,“觉知评价”即他们对自己所做事情的评价——唯粉认为自己举报的行为是理所应当的、正义的;CP粉认为自己在AO3发表文章是遵守了圈地自萌约定的。两者对自己行为的评价都很高;
2)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评价者”即路人、受到牵连的读者和创作者,路人的态度大多是吃瓜看戏,而受到牵连的读者和创作者态度是义愤填膺;
3)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带头举报的唯粉年龄在20岁左右,写文的CP粉年纪与之相当,两者都是处于冲动的年轻一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O3事件”出现错误反应的社会促进是可以预料的,有时候,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稍微用心理学分析一下,就能预知到事情发展了,但总是会忘记这一点,从而产生难以预料的坏结果。

优势反应的社会促进例子就很多了,比如2008年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活动者)对主场环境的熟悉、较少的旅途劳顿、对领土控制的优越感、观众们(评价者)狂热的喝彩,激起了运动员更高的团队认同感。因此,不管在“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或者是“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来说,我们都占尽了优势,从而大获全胜。

二 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的英文名字“social loafing”,loaf 的意思是“虚度光阴、游手好闲”,很容易联想到“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按照“社会促进”的观点,我们通常会认为和尚在困难情境中会更卖力,但事实恰恰相反,这就是“社会懈怠”——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因为当我们处于一个团体时,常常会受到“搭便车”的诱惑。比如,大学的时候,经常会有分小组进行作业的活动,总是会遇到“划水”的同学,这些“划水”同学总是借希望于学霸们,希望能抱住他们的“大腿”,从而让自己不劳而获。

为什么团体情境有时候出现“社会促进”,有时候又出现“社会懈怠”呢?

在社会促进的情境中,个体是他人影响的唯一目标,所有的社会影响均指向该个体,当在场的他人增加时,社会影响也增加;社会懈怠现象则发生在团体成员完成团体外他人指定的作业时,每一个个体仅仅是外人影响的目标之一,外人的社会影响会分散到每一个人身上,随着团体规模增加,每一个人感受到的压力随之降低。

在粉圈,有一种东西叫“反黑”,即每天粉丝会收集恶劣的评论(诸如上升全家这样恶意的评论),然后号召大家一起举报(这里的举报是提倡的),如果将这项任务分配到每一个粉丝头上,那么团体的规模就会增加,每一个粉丝感受到的反黑压力随之降低,从而出现懈怠的现象;而如果要求每个粉丝举报的同时@三五好友一起举报,这时候就将大团体分散成了一个个小团体,团体的规模减少,每一个粉丝就会感受到自己在被小团体里的人“监督着”,因此反黑的积极性就会增加。

三 去个体化

团体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另一例证是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

去个体化,通俗一点来说,即丧失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思想,随波逐流。

当我们因为输掉一场比赛聚在一起喝酒时,我们往往会做出自己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例如:烧汽车、砸商店,甚至杀人放火。

产生去个体化行为同样与三个因素相关:

  • 团体规模
  • 匿名性(anonymity)
  • 自我意识降低

同样,用“AO3事件”类比分析:
1)团体规模——上千人的唯粉团体

2)匿名性——唯粉们处于隐匿性极好的网络中,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代表“唯粉”这一团体,而不是代表自己“个人”,因此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整个团体的行为,而自己是不需要对自我认同和行为负责的。如果他们具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认同,并且保持着个体的存在感,就不会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

3)自我意识降低——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当一个唯粉站出来带头举报的时候,即使他的行为受到大部分人反对,团体中的其他人也会倾向于效仿他。这是因为当我们处于团体中时,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境之上,个体意识被团体意识取代,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传染”。由此可见,粉圈中对于“大粉”的道德要求、三观都是很高的,因为这些粉丝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引导粉圈的风向和决策,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保持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

四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这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极化的原因有两个:
1)社会比较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在极化过程中规范性影响的作用。
肖战的唯粉团体中,其成员会关心自己在“是否举报”这一问题上持有的观点与其他成员相比是如何的,如果他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不一样,这个成员为了获取团体认同感,就会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来与其他成员的要求相一致,最终也就造成了团体的决策趋于极端,即唯粉团体采取“举报”这一极端做法。简而言之,成员们为了求取一致的态度,造成了团体决策的极端。

2)说服性辩论:这一思路认为人们在团体的极化现象并非希望自己活他人对自己有一个积极评价,而是认为人们期望获得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
在这里,论点对决策选择更为重要(信息论的影响)。因为人们从他人那儿获得论点和信息,如果多数人支持这些论点,个体也会倾向于支持它,并且更多支持的而不是反对的论点会出现,从而使这种观点变得极端。

五 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group think)也称为“小集团意识”或者“小团体意识”,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经常导致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产生群体思维的条件有五个:
决策团体是高凝聚力的团体
团体与外界的影响隔离
团体的领导是指导式的
没有一个有效的程序保证团体对所有选择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
外界压力太大,要找出一个比领导者所偏好的选择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机会很小

同样,拿“AO3事件”类比分析:

  1. 粉圈是高凝聚力的团体
  2. 粉圈与外界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隔离的,即路人不懂粉圈的想法,粉圈也不懂路人的想法
  3. 举报由拥有上万粉丝的成员带头,出举报教程等等,从上到下采取的是“指哪儿打哪儿”行动
  4. 没有程序对团体决策(举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考虑
  5. 没有更具有影响力的粉丝站出来提出更好的解决方式

因此,他们之后有了以下的表现:

  1. 抱有不会受伤害的幻想,相信自己的团体所做的决定一定不会错
  2. 相信团体的道德,团体的决定是为了大家好,不会有偏私
  3. 对决策选择的合理化,认为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是准确的东西
  4. 对对手(CP粉)有刻板印象,我们可以使用任何措施针对对手,因为他们是不值得尊敬的
  5. 对反对意见的自我审查,一旦有反对意见出现,马上予以反驳
  6. 有一致性的幻想,团体的一致比什么都重要
  7. 对提不同意见的人的直接压力,有不同意见就靠边站,不要妨碍团体

出现了团体思维,会将事情往坏的方向拉扯,最终导致更可怕的事情出现——AO3被墙,创作圈和其他读者的精神食粮被毁。本来是两个团体的矛盾,最后上升到一个大圈子若干个团体的利益受损,那么导致利益受损的始作俑者——肖战的粉丝(无论是唯粉还是CP粉),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There is groupthink, which will pull things in a bad direction and eventually lead to something even more terrible -- AO3 being destroyed by the wall. It was originall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finally it rose to a large circle and the interests of several groups were damaged, so the fans of xiao zhan (whether only fans or CP fans), who caused the interests to be damaged, became the target of public criticism.

团体思维的出现,使人们不再关注问题的真正原因。也使人们对所偏好的方案的危险性缺乏检查,认为它已经很完美,不需要再深入分析。而对已经否决的方案不再进行重新评估,这意味着这类方案里包含的合理因素也被抛弃了。

With the emergence of group thinking, people no longer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 cause of the problem. It also leads to a lack of checks on the riskiness of the preferred solution, believing it to be perfect and not requiring further analysis. No reassessment of rejected proposals means that the sensible elements contained in such proposals are discarded.

想要避免团体思维和团体极化的出现,沟通与尊重是必不可少的。

To avoid the emergence of group thinking and group polar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respect are essential.

「如何在常态中保持棱角,在风光旖旎中保持清醒,从青春到垂暮,这是人们一生都要做的功课。——王源《十八岁的一份答卷》」

"How to keep on struggling in the daily, keep sober in the beautiful scenery, from young to old, is the lesson that we have to do all our lives."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成为大多数,或者当我们成为少数,我们是否能保证我们今日所呐喊的是真正源自于我们内心的想法?亦或者只是一种从众?尊重大多数,也尊重少数,尊重你我他,或许才是群体之间最好的生存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AO3事件”中的团体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