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唱个反调

读书少的人是不是都会像我一样怀疑做这种事情有什么意义?我不否认那些文化大家的谆谆教诲,但我不放弃我的怀疑,即便毫无意义,悲哀至极。

下课去食堂的路上,突然想到“独立的人格”,应该是那所站在山巅的学校所推崇的吧。无心考证,记忆难免有所差错,又对此时此刻此世界有何影响。今日凡列举鲁迅先生部分言论以证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事由,在我看来,皆是意淫与不自量力之举。

过去以来,大部分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难道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存在的吗?又或者,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吗?再或,是只存在于中国而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存在的吗?

当然否认毫无道理,问题摆在眼前,抵赖是没什么用的。但这仅仅是问题而已吗?钱学森先生的一问,时至今日,有何答案?顾左右而言他,是万物的共性。这样一来,万物统一,同宗同源。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各大媒体的推送自然少不了,值得一看的好书,诸如此类,竟少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没记错的话,前几年流行的可是国学,正统之学,何为正统?儒道法玄,谁到底略胜一筹?

去图书馆借书,想借的十本书里有一半没有,书架上倒是有不少玄幻修仙的。图书馆,说到底一个大的自习室罢了。久居北方小城,没见过大世面,窃以为大学真是值得一读的大学,大学生也肯定是一些不一样的学生。值不值得读还不敢有定论,但大学生的确不一样,所以由衷感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窃字,足以表达。说到此,常见学校生活服务平台里的一些吐槽,斗胆一问,各位也配谈素质?当然,前提是我不配,所以我不谈,好奇各位是否够格呢。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对比来看,像个笑话。又,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难道又不是笑话?但,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自古以来就歌颂老师,这个职业本身就带有很多光环,由于特殊也有很多限制。我们需要承认,作为老师的这一群体,总体是好的,可再美味有营养的汤又岂能掩盖这锅汤不能喝的事实。近代史老师谈北大沈阳的事件,问值不值得把这样一个可以称得上有学问的老师给处理掉。人是不满足的,即便你已享受到特别的待遇,那么再试图突破一下那些限制怎么样。我想,没必要惋惜。理由显然,我不认同近代史老师的某些观点,但我尊重他的看法而不肆意抨击,换作他人,而非老师,我不会如此做。不够吗?

再说点地域的事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话按道理说没问题,可稍一引申,即可变成歧视的话,你们东北人,你们河南人,你们上海人,我们山西人。为什么要否认呢?有些事情真的是所谓的极少数就能代表了上千万吗?有些事情当然是,比如班委和团支部,神奇的存在。

若在明朝以前,一方水土一方人是相当有道理的。以后,人口流动频繁,各地文化交流融合,大多改变,但,始终会有一些地方占大多数的人的文化认知没有发生过大变化,那矛盾便有了,污蔑就有了,偷书也能称为偷吗?别提清朝,没必要。文化这种事情爱新觉罗一族也能插手吗?

回到地域。我十分尊重河南人,此印象来自民族情怀;而十分厌恶福建人,此印象来自舍友。因为一个人而不喜欢以他为代表的一个整体,不应该,但有必要,也有必要将此厌恶小心翼翼保存,不至溢出溅落到别人身上。针对个体,而无法否认他的身份。倘若各位因我而厌恶山西人,没办法,还是恳请各位尊重其他山西人,或许于他们而言多有不幸,但就是没办法把我身份证上的籍贯改到其他地方去。再者,尊重别人,不也是社会共识和道德要求,虽说现在谈及社会共识和道德要求是一件可笑的事。有疑问,我也想知道什么事情在我看来不可笑,答案是有的。


写到这里,心情大好。嬉笑怒骂,还是要有个好去处。

文艺青年、知识分子、文学爱好者,此处也应用到文化博大精深一句。焚香沐浴更衣后去读书,不可取;求财问路买彩票去读书,可取也不可取;热爱读书而去读书,值得赞美,也仅仅是赞美。承应开篇一句,我无解,不值一问。

不如写写昨晚我与某位同僚的对话,不值得不值得。人是要实在一点儿的。

吹嘘一句以做结尾,论热爱凡值得热爱的,我比此地的一半人强一点,也就一点。人类的一大步也不过是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如唱个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