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对孩子的惩罚

        在教育体系中,惩罚一定是重要的话题之一。因为惩罚意味着我们要修剪掉孩子那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行为。苏联教育家依卡诺夫就说:"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但我们也经常听到另一种声音,当儿童犯错的时候,你应去正面引导,少用批评和惩罚的方法。

        我们可以看看很多的畅销书名,如《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爱听》等等,都是这种思路。我们至今还没见过这样一本书《如何打,孩子才会听话》。

        其实,很多父母否有这样的经验,越是惩罚孩子,越是不听话,我都不知道拿他怎么办啦?

        那究竟应怎么做呢?怎样的惩罚才有效并且负面影响最少呢?

        从长远来看,奖励的方法要比惩罚要好,而且保持的时间更久。这就像上班和创业的关系,如果老板说,"从明天起,你得六点起床,七点到公司上班,晚上九点才能下班"。你可能觉得这个资本家真实心狠手辣。你会害怕扣工资而遵循这个要求,但是,如果你有个理想去创业,你可能早上五点起床,为了完成某件事,有可能忘了吃饭和睡觉。乔布斯不是说,"清晨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吗?!所以,当自己有内部动力去改变是最有效的。

        但是,惩罚有的时候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危险的行为。如,一个4岁儿童喜欢往马路中间车流里冲,或者你家孩子喜欢挑唆或侮辱其他人。这样的事情,你跟他慢慢讲道理,让他慢慢体会就不合适啦。因为面对危险的行为,我们是要快速地产生效果。往马路中间冲这件事,要让孩子明白道理可能就晚了。所以,这件事情,家长一定要拿出惩罚那件事快速地消除孩子的违规行为。

        惩罚危险行为有四个原则:速度要快,目标要明确,情绪要平静,说明要简短。

        1.速度要快。当发现孩子有危险行为时,应迅速惩罚,不要拖到几个小时以后或第二天惩罚。如果延迟惩罚,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越快的惩罚,孩子越会把错误行为和受罚本身联系在一起。

        2.目标要明确。不能笼统、含糊。比如,孩子喜欢往马路上跑,不能说,"你再往马路上跑,我就凑你",因为不听话是个笼统的概念,可能包括生活中大部分的行为,所以不听话是无效的。你应直接告诉他,往马路上跑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你不跟大人一起过马路,我就会严厉惩罚你。这样针对性就很强,让他记住"我是因为什么而受罚的"。

        3.情绪要平静。我们很多父母在惩罚孩子时会陷入一个误区:会因为生气而惩罚。这样,很难把握一个尺度。本来目的是教育,却变成了污辱和伤害。所以,你越是要惩罚孩子,情绪越是早调整好。先给自己一分钟的时间调整呼吸,然后仔细的想一想:我这一次的惩罚目的到底是什么,再开始执行,你就会变得更加的理智。

        4.解释要简明扼要,直接说明什么错误导致了惩罚就可以啦。不要长篇大论,苦口婆心。这种讲道理的工作要放在平时来做。刚刚犯完错误,孩子是记不住那么多东西的,容易混淆。

        这四点就是惩罚危险行为的原则。

        其实,不用我说,你就知道自己平常是怎么惩罚孩子的,无非就是体罚,强制命令,诱导或者收回爱这四大类方法。

        1.体罚。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国父母认为,体罚是很有效而且是正确的。

        即使是八十年代生人,在中小学的时候,老师滥用体罚的行为也不少见。他们一般认为,对攻击性和难以管教的儿童体罚是应当的。至少从表面上看,它是见效非常快的。

        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体罚带来越来越多消极的严重后果,不应该使用。而且,严格体罚最大问题是导致孩子失去共情的能力。也就是同情心,他想,反正一犯错就会打,那么有一天如果别人犯了错,我也一样的要惩罚他,而且没有理由可以讲。

        不仅如此,而且发现年幼的儿童在受到严厉的体罚后,会表现出攻击性。父母惩罚的目的就是减少攻击性。如果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父母的情绪失控,儿童就会变得很惊恐,会想办法回避你所说的一切。等到他长大成人之后,觉得自己有力量,他就更倾向于质疑你并且否定你所有的教育方法,你对孩子的影响反而变得更小的啦。

        2.强制命令。指父母用肢体或者语言强迫制止孩子他们不希望看到的行为。

        3.诱导技术。通过讲道理来鼓励希望的行为出现,或者阻止不希望的行为。包括设定限制,说明某种行为的合理结果,解释讨论并帮助儿童确定什么是公平。

        4.收回爱。"你再……,我就不爱你啦","你再……,我们就走啦,留你一个人在家"。这里就包含了忽视,隔离,甚至对儿童的厌恶。

        回想一下,你平常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模拟一下:如果你觉得孩子玩手机时间长,希望少玩些,你会咋办呢?

        强制命令:"把手机给我,再不给我,我就不客气啦",或者一把把手机抢过来,锁在柜子里,不让孩子拿到。

        收回爱:"再不把手机给我,我就不喜欢你啦。我们要出门啦","你不听话,我以后再也不理你了"。

        诱导需要更系统化地执行这个惩罚。比如,孩子今天结束手机游戏后,你就告诉他,"你今天玩手机时间太长啦,我需要限制你手机的时间"。这个时候,你必须坚持下来,不管他怎么威胁。等他平静之后,告诉他,为什么玩手机的时间不能太长,过度的游戏会有什么伤害,比如说,你会缺乏运动而变得肥胖,或者,由于长期的低头导致颈椎问题,甚至可以带他去看不经常运动的胖子。不管什么理由,你都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还没完,你应告诉他,什么时候是玩游戏的时间。哪些时间达到什么条件,玩手机才是可以的。

        这其实是告诉孩子,关于这件事,我们的约定是什么,应该怎么样去执行。你在做好铺垫之后,当下次孩子还抱着手机不放的时候,就可以说:"宝贝儿,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不遵守会怎样呢?"

        这里的关键在前面的系列铺垫,而不在于最后的惩罚行为。

        对于这三种做法,1970年心理学家霍夫曼就做过细致的研究,发现最有利的方法是诱导技术。因为在诱导过程中,容易引起孩子的同理心个内疚感,让他们产生内部动力去改善,而采取强制命令的方法效果最差。至于收回爱的方法,产生的效果非常短暂,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同样不建议使用。

        当然,科研结果只是个大数法则。我们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并非不能使用强硬的惩罚方式,这要取决于孩子是什么样的儿童气质类型。

        温柔的引导更适合胆小焦虑的儿童,他们天生就容易不安,你只要很小的刺激就可以让他们接收到信息,而强制让他们变得更加焦虑,反而变得胆小懦弱。

        对于顽皮活泼的孩子,有时候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强硬和坚持。

        我们重点是要把握惩罚的尺度,不要让一个针对性的惩罚升级未诅咒,侮辱,甚至赶出家门。如果这样做了,反而构成了儿童虐待。你要知道,儿童虐待是他日后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是有损伤性影响,所以,要非常的谨慎。

      归纳总结一下: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要消除其违规行为,我们可以用奖励正确行为忽略错误行为。当孩子出现危险性错误时,我们需要采取紧急的惩罚措施。

        对于平时习惯的惩罚,体罚,强制命令,收回爱,都是需要非常谨慎使用的。而最安全有效的方式是与孩子制定详细的规划,可以有讨论坚持的去执行,不断强调这个规则,也要解释为什么要执行,直到他心甘情愿接受这个规则的限制。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惩罚根本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能将信息顺利传达到孩子心中,那么惩罚这件事就一定没有必要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谈对孩子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