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脉络

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和船舶及建筑系中实施的“ 三明治” 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学习—实践—再学习,双向参与的教育模式,被形象地称为“三明治” 教育。

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的赫曼·施纳德教授开创了学习和工作多次交替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从而创造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 学工交替” 模式。

1921年,美国安提亚克大学提出“全人教育”概念,并在包括文科在内的所有专业实施合作教育, 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按照“ 学习一工作一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业,不修足“工作学分”,一般不能毕业。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已有140所高校、8万名学生参加产学研合作教育。

1957年,加拿大在创建滑铁卢大学时,即确定以“合作教育”作为办学方针。因此, 滑铁卢大学建校伊始就是一所合作教育的学校, 建校近5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上合作教育规模最大的学校,每年有9000多名学生参加合作教育计划。

1973年,加拿大成立了合作教育协会,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合作教育的措施,包括制定合作教育基本要求,坚持合作教育评估制度等,有效地推动了加拿大合作教育的发展。目前,加拿大有100多所大学或学院提供合作教育计划,约有6万多名学生参加合作教育。

20世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产学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迅速发展。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 TAFE ”模式、 加拿大和北美洲国家的“CBE”模式、瑞士的“三元制”模式等,均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直接、 最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

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际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