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随笔|“家”之随想

文|清河

A Home of Loyalty, Fairness, Honor & Fraternity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历来是重视“家”这个概念的。

从构字法来看,“家”为会意字,上面为“宀”部,表示居所,而下面为“豕”,表示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有遮风挡雨的房子、养得有猪这样的家畜就成了家的标志。

原始社会,和大自然作斗争的人们终于有了可以遮风避雨的处所,有了驯化的动物,生活也趋于安定,“家”的概念随之产生。可以说,从此概念产生之时起,“家”就是人温暖的归宿,心灵的港湾。

人类繁衍生息,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推动着历史车轮缓缓向前。人生在世,短短几十个春秋而已,但“家”的传统、观念、作风却并未因为人的生命终止而停滞,而是随着一代一代的传承得以延续,得以发扬光大,这就是所谓之“家风”。“家风”,乃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区别于别的家族、家庭的独有名片,是得到外界印象的重要标签。每个家庭的个体,都以能光耀门楣而倍感骄傲和自豪,为自己行为让家族、家庭蒙羞而羞愧和沮丧。每个成员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为自己的“家”贡献影响因子。

对父母亲人的思念、对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子女教育、对工作作风等,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比较详尽的指导方针,比如其中“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各敬尔仪,天命不又”;“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句子,即便今天读来,依然能让我们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更加多样,出现了“国”的概念。而中国文化的概念里,“国”也是加大版“家”,所以称之为“国家”。《礼记˙大学》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断。这种“家”的思想,已然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世代传承的思想基因。

“家”的概念,大可以到一个国家,小可以到一个科室,因为“家”给人以归宿感、责任感,给人以温暖,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会让这个集体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

青年画家潘德来先生作品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把一个集体当成一个家的例子,甚至直接影响到彼此的称谓,比如我们的部队,明确规定相互之间是同志关系,在称谓上应当是称呼军衔、职务或者同志,但是对于家属子女却又是称呼嫂子、弟妹、侄子、侄女等。这种貌似不合常理的称谓,实则是我们官兵关系的润滑剂,融洽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很好地起到了凝神聚气提升战斗力的良好的功效。

另外,冠以“家”称呼的各种场所比比皆是,比如“老干部之家”、“妇女之家”等等。这样的字眼,让人如沐春风,感觉到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温暖。

当然,作为一个家庭而言,可能会经历婚丧嫁娶,家庭成员会出现动态的流动。对于一个单位部门,也是一样,会有新老更替。但无论哪种情况的离去,一个正常的人都会为自己在家庭或者单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喜悦,为自己虚度了光阴而懊恼。

突然之间,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擦金的名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虽然,出嫁于家庭而言,离职于单位而言,都并非是生离死别,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这样的分别当成生离死别,从而倍加珍惜能够为家庭、为单位做工作的日子,将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投入其中,如此,无论何时的分离都将无憾。

“家”有顶盖,需要每个成员来添砖加瓦,才能更加抵御雨雪风霜;“家”有六畜,需要我们喂养食粮,才能更加膘肥体壮。一座房屋不是家,因为有爱才有家的温暖,因为有坚定的信念才有积极向上的力量。

If you train like you fight, you'll fight like You train.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河随笔|“家”之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