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儿钥匙的文化问题

    40岁朝上的人都有这个记忆,倒推20年,重要的东西都得挂腰上,比如BP机和后来的手机。新买来就得配个套儿,从皮带那穿过去,套儿是翻盖儿的,掀起来把手机插进去,再配上扎进腰里的Polo衫和金丝边眼镜儿,甭提多范儿了。

    但这不是工薪阶层的标配,毕竟那时候BP机和手机不是谁都买的起的,但你发现这腰上也不是空着的,总有一串丁零当啷的钥匙在那挂着。这就很有意思了,谁也没看着外国人这么装扮,也不是人家就不用钥匙,不用手机,但为什么咱中国老爷们儿总拿自个儿腰当事儿呢?这就得说说文化遗存问题。

    其实这个事从根儿上倒儿,就不得不说中国特有的玉文化。外国没这个,而且不管是哪个外国都没有,充其量是宝石文化,跟咱这玉还真不一样。可为什么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呢?一是美,广义上玉的认知就是“石之美者为玉”,就是说只要是美丽的石头就是玉,这话错,也没错。错在真不是什么石头都能称玉,对在玉也确实从石头那儿来。美丽是个很个性化,主观化的词汇,审美是有差异的,你说美,我说不美,那这石头到底是玉不是,这就有争论,所以还得从客观的性状出发,从产地,硬度,形成原因分离出矿物质玉,动物质玉等等,比如:玛瑙,翡翠,珊瑚,砗磲......但最受中国人喜爱的还得是和田玉,而且一定得是新疆于田地区出产的和田玉籽儿料。(小贴士:这个籽一定得加儿化音,不然实在棒槌,但您那舌头实在打不过弯儿,请忽略,保重身体要紧)

    从古至今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大师小生们都给玉赋予了很多意义:它可以祭祀,比如玉璧礼天,玉琮礼地,玉可以作为人和天地沟通的介质;它还可以礼佛,比如佛的玉化造像,比如佛家七珍里就有砗磲,珊瑚,玛瑙;它还可以殉葬,比如古人为死去的人穿上金缕玉衣期盼肉身不腐,嘴里塞上玉唅(念汉的音,玉做的蝉)期盼重生;它还被孔老夫子赋予了五德,“仁,义,智,勇,洁”,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意思是没啥事儿玉带着别摘)。这就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佩玉的习惯。男人往往佩玉在腰间,下面还提溜个穗儿,走起路来拉风的样子,既显身份又脱俗雅致(戴黄金多俗),活脱脱古代凡尔赛。

    那你要问了:配个玉不挺好吗,怎么变成钥匙了?这还得说那场文化浩劫,虽然建国后我们独立自强,从穷到富,但也必须要正视那个动乱年代对传统文化的打击。“破四旧”的旗号下,全民要过新生活,什么古董瓷器,明清家具,文人字画,玛瑙玉佩,通通成了旧糟粕,好的是电镀椅子,搪瓷缸子,所以佩玉就成了越来越模糊的记忆。可这文化就是潜移默化,你觉得形式上改变了,可骨子里头的文化遗存还在,特别是咱这几千年的文化哪是想丢就丢了的?所以什么东西都往腰上挂,一时间满大街的君子挂钥匙链儿,也不足为奇了。

    可我要问了,老祖宗用上千年的时间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至今还有如此文化遗存,让我们知道文化的伟大,可如今吾辈正在创造什么文化的延续呢?子孙后辈的中国人又会从我们这个时代汲取什么文化的营养呢?

好了,还是那句话:传统要拿来清蒸,时尚必须去油炸,一碗苦涩的茶,一杯清甜的酒,我是白嘴儿,让我们一起玩着虚度光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串儿钥匙的文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