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变革而存的战国七雄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李白《秦王扫六合》

魏国变法先驱:李悝

前些时候写了《我们该从“长平之战”中学到什么》一文,文中阐述了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赵国综合国力的相对弱势。后来心下思量,战国七雄均在不同时期经历变法,为何唯独秦国在变法后国力冠绝天下?战国,这段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计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为什么最终由秦归于一统?历数代而强的魏齐楚韩燕赵,是否拥有过一统天下的时机?这些疑问就似摇曳的蔓草,时时撩拨我好奇的心怀。

秦国变法:商鞅

思索间,不禁想起了孙皓辉老先生《大秦帝国》中商鞅向秦孝公点评魏齐楚三国强国范式。“魏国范式甲兵财货之强,齐国范式明君吏治之强,楚国范式山河广袤之强。而这三强,皆非根本之强,不足效法。三强之不足效法原因在于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根本原因,便在于三国变法只走半途,法令半新半旧,名为法制,实为人治。如此邦国,起伏震荡不定,无法长期聚集国力而稳定强大。秦国要崛起,就要走根本强大之路!”

赵国胡服骑射:赵武灵王

战国各列过的变法优劣,大抵也便如此了。到后来的燕国纳贤才、明吏治;赵国的衣胡服,精骑射,也未跳脱出魏齐楚三国的强国范式,变法的深度、广度也难以企及秦国的项背,最终历明君则强,历昏君而亡也便合理了。

燕国中兴:乐毅

在这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战国都曾在属于自己的时空激起足以撼动当世的巨浪。魏文侯时期率先经李悝变法而强的魏国,在各列国尚处懵懂的时候,率先扛起变法的大旗,于是魏文侯除世袭,废井田,行法治,重农工,建武卒。一道《法经》成为法家传世经典,后期商鞅制、汉制法典也大抵发源于此。李悝变法从法家变革角度,已然是深刻且成功的社会变革。只是可叹魏国先后错事了吴起、孙膑、商鞅等诸多足以撼动当世的干城大才,最终经二败于齐而失战力,再败于秦而割河西,一代强国就此陨落。

楚国变法:吴起

赵国的陨落也算可惜了。就地理位置而言赵国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本身又身处中原腹心,长年与燕、齐、楚、魏、秦等龃龉不断。因此国力日渐衰微,后经赵武灵王蛰伏力行胡服骑射,在例有“兵变”传统的“氏族”间推行变革,从而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为国家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韩国变法:申不害

只是,胡服骑射较商鞅变法在发展经济的角度上就略显乏力了。历史也没给这位有为的国君更多的机会,在推行胡服骑射,骑兵战力大成,西征胡地,辟地千里后,英武雄壮的赵武灵王在内乱中,饿死在了沙丘行宫。后来赵国战力虽然得以保存,尚武精神及名将贤臣也世所罕有,只是奈何由于综合国力上的衰弱,最终在与强秦的争雄中败下阵来, 被历史的长河无情的湮没。

齐国变法:齐威王

齐、楚、燕三国都远离中原腹心,本来后方稳定这一优势能让他们在争雄中取得优势,只是这种优势也让诸王们失去了该有的雄心。燕齐在乐毅伐齐失败后先后陨落,楚国则偏安于西南一隅,这种安适的生活让他们本身都不乐于趟中原征伐这趟浑水,最终如温水煮青蛙版,在安适的环境中逐渐消亡了。

秦国一统天下的征程大抵如此了,这段惊心动魄的角逐中,五国均在,独独少了“韩国”。因为就实力而言,他太过弱小,在战国那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年代,最终早早的被秦国纳入麾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变革而存的战国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