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不是心灵鸡汤,末法时代,学佛应当注意这几点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转载自百家号

时下亲近佛的现代人越来越多,但有人说我每天聆听许多甘露法语,但是自己的烦恼还是没有减少,自己的脾气还是很暴躁。心灵鸡汤式的佛法戕害了时代,也让众生不得闻正信佛法。这大概就是佛陀在《大般湼槃经》中所说的,末法时代魔披僧衣,曲解经文,乱人心智。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说起学佛言必谈“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求来世,只为今生与你相遇……”或者引用经典里的几句经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或者几句偈子“尽日寻春不见春,春在枝头已十分”。这些网络情感段子虽然打着佛的幌子大谈因果,但却并非正见,佛认为男女欲是欲界爱,是障碍出众出离苦海的烦恼,佛怎么会教众生离死别,深陷男女情感当中呢?

且不说为正信佛教,佛弟子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最起码的标准是要明白三世因果、三界六道、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这些基本的道理。因为佛的说教都是建立这些基础之上的,如果抛开这些,而只是从经典中截取一段话,然后把它加工成一碗心灵鸡汤,这不是佛弟子该有的行为。古代高僧大德誊写经文时,尚且要反复校对,生怕错漏一字而背因果,何况曲解佛义呢?

从本质上讲,心灵鸡汤是属于励志心理学的一种,小莲河专门查了心灵鸡汤的起源,美国的杰克.坎菲尔德先生在生活困顿时决定成为一名励志书作家,他将第一部包含100个小故事的作品命名为《心灵鸡汤》。这类作品的特点是谈人生时忽略过程、直接展示美好的结果,就像坎菲尔德先生在困顿时给自己画了一张10000美金钞票,每天盯着它看一样。

它给读者以逻辑简单的故事情节,其中包含着自己很优秀且独一无二,只要肯奋斗就能成功的单一世界观,而过程中不符合其逻辑的因素都被选择性忽略。读者在看到这些文章后,很容易接受这种逻辑简单的故事,而且代入感极强,影响就是会忽略客观、严谨地思维辨正过程。换句话说,其实是在自己哄自己,简单的故事逻辑让自己热血澎湃,但常常是“夜间想起千条路,早晨起床买豆腐”。

如果不是为了学佛,而只是把这些读物当作是给自己减压、消磨时间的方法,其实是蛮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认为这就是在学佛,那可大错特错了,如果因为这种心灵鸡汤式的佛法,而在心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邪见”,那还不如不学的好,禅宗所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正是这个道理。

正信佛教要求佛弟子有正知正见和般若智慧,也就是说对于佛法的认知是要符合经典的知见,而不能是自己的知见;对于事物要有般若智慧去分辨,如果从某处随便看一段关于佛的文字然后就相信,其实是迷信。甚至对于现代科学结论,如果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也是迷信。

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类信息泥沙俱下,很多打着佛教、正能量旗号的文章,内容上与佛没有丝毫的关系。往往有很多读者看到这类文章之后,会被误导,那该如何分辨这类文章,不让自己被邪见困扰呢?当然是依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文章避开这些不谈,而只是在以“故事会”的形式讲述成功、人际关系、职场等等世间法的内容,基本就可以判定它是一篇心灵鸡汤。

当然对于正信的佛法文章,对于讲经说法的法师,恭敬心首先是要必备的,但不能是崇拜之情,以世间人“追星”的心态学佛,只接受自己喜欢法师的说法,而攻击其他法师。即使对于自己信受的法师,也不应盲目全盘接受,一定要按照“四依四不依”的原则,回归经典对他的说教进行智慧地判断。

也就是说,末法时代学佛乱象纷纷,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佛弟子,还并非易事。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河居士。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法不是心灵鸡汤,末法时代,学佛应当注意这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