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不输到起跑线上的呵护,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一味地满足孩子要求的“呵护”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唐代韩愈《师说》中对教育的作用目的,有精辟的解读: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泰戈尔也曾对此有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更为直白的表述;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为老师,为人父母者在子女教育中作用可见一斑。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故事是在告诉人们: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显而易见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曾记得几年前有这样一则电视新闻: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一幕惨剧,赴日留学5年的25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生命垂危。究其原因,这5年汪某赴日留学的经费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花费超过150万;他母亲省吃俭用,将唯一的房产变卖,寄住在娘家,最后四处举债,仍无法继续支付他高昂学费。母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也无法能满足儿子的要求时,却换来儿子的仇恨。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自己当成“心头肉”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为榨干自己、嫌弃自己、甚至仇视自己的白眼狼,这让操劳了一生父母真是感到彻骨的冰凉。为什么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其实答案很简单:好多父母往往只知道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孩子感恩。不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眼里都是常态,一旦他眼里的常态被打破,就会心生怨恨。时下,父母关注中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骇所拥有的情怀。否则,视小鱼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即使其知识评分或许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价值。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孩子首任老师的父母,也许有你为孩子不输到起跑线上,有许多奥数、兴趣班需要上,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乃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感恩的人性回归,才能让世界充满阳光、充满爱,血脉相承绵长直到永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注于不输到起跑线上的呵护,背离了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