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一群顽皮少年与失败音乐家的心灵邂逅

      放牛班是一种俚语称呼。在台湾,所谓”放牛班”就是初中的不升学班。

一群在老师家长眼中的“差生”。就是这样的一群小朋友,与一个失败的音乐家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是从佩皮诺拜访音乐家莫杭治带来的昔日老师的日记,使二人陷入了回忆的漩涡。电影也才拉开了序幕。在音乐上失意的指挥家马修受聘到当地的“坏孩子”学校——“塘底”学校当学监,遇到了一群改变了他,他也改变了他们的小朋友。

图片发自App

初到“塘底”首先迎接他的是学校那被破旧锁链紧锁的大门,还有一个守候在门口的“星期六男孩”。孩子们那拙劣的恶作剧使校工马克桑斯的眼睛受伤,哈珊院长面对这种事情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体罚,奉行“行动”“反应”主义。严厉的惩罚固然会在短时间里收获成效,但真正的教化感化才能彻底引导孩子们迷途知返。马修的手里一直拿着一个皮夹,里面装着的是他最珍视的东西,是他的乐谱。他曾发誓他不会再去触碰音乐,他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在柜子里锁起来,却被顽劣的孩子撬开柜子偷走,马修固然很生气,但在体育老师保罗对学生质问时却还是出面维护。在学生睡前唱的搞笑歌谣中,他看到了孩子们可以培养发展的另一面,于是一个关于爱的合唱团成立了。

图片发自App

合唱团的成立注定是不会那么顺利的,“坏孩子”蒙丹的出现破坏了这个学校里暂时的平静生活,虽然多次被严格管教但还是屡教不改,校长用于采买供暖的十万珐琅被人偷窃,他也成为了众人心里的“不二人选”,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他没有做任何的反驳,只留给马修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可能是在嘲笑马修的虚伪和自不量力,亦或是嘲笑众人的无知愚昧,或者对马修对他的维护辩解让他有所触动,这一切都随着蒙丹的离开而变得未知。生活还是要继续,莫杭治的逆反让马修不得不采取冷落他的方式——将他除名合唱团。他再也不是合唱团的独唱了,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在众人在演唱时他只能站在小角落里观看舞台上闪闪发光的其他孩子,但在他曾经的独唱桥段时,马修老师和其他的孩子都向角落里的他看去,他的表情由兴致缺缺到恍惚再到错愕惊喜。演出以莫杭治出色的独唱和其他合唱团成员的通力协作完美落下了帷幕。马修也在日记中写到:那一刻,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很多,感动,被宽恕后的释然。

图片发自App

马修和孩子们其他老师在“塘底”相处的很融洽。校园里突发的一场大火让马修丢了工作。影片中一闪而过的蒙丹那讽刺的笑容,向观众表明了他是这场大火的纵火者。

图片发自App

马修的离开,将本剧引向了高潮。孩子们无法亲自去送他们心爱尊敬的老师,从教室窗口飞出的写满孩子们深切祝福的纸飞机和教室里欢快的歌声向马修传达出了孩子们的心意:这漫天飞舞的纸飞机是我们对你的敬意。年幼的佩皮诺带着他的全部家当追上了将要上车离开的马修老师,终于他等到了可以带他星期六离开的“爸爸”。(佩皮诺的执着等待是有道理的,马修被解雇那天,正是一个星期六。马修离开的时候,除了美好的回忆,还带走了小佩皮诺.....)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鲜明,即使只是出现了几个小片段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勤恳友善的校工马克桑斯,脾气火爆的体育老师保罗,严肃势利的校长哈珊还有唯唯诺诺的数学老师。在演员的演绎下,好像看到了曾经那些年教过我们的某某老师。当然还有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本就天性活泼开朗,热爱歌唱。因为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变成了所谓的“差生”马修的到来和他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长期出于惩罚机制的“塘底”学校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对于影片中小孩子电影着重刻画了具有歌唱天赋的莫杭治和胆小年幼的佩皮诺,也许在你的身边也不乏像他们一样的人,或天赋异禀无心学习或性格内向受人欺负,他们都生长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甚至是孤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最后用影片中一句经典的台词来说就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今天是写作的第二天,如果你还有什么想看电影书籍,请给我留言,我会尽力叙述好每一个故事,就酱,拜拜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牛班的春天》:一群顽皮少年与失败音乐家的心灵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