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江北雪漫漫——咏雪古诗词赏析(六)

江南江北雪漫漫

        ——咏雪古诗词赏析(六)

          王传学


        宋代的咏雪词,大多委婉含蓄,寄托深婉。

        先看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菩萨蛮·梅雪》,借景抒情,暗含忧思: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此词咏梅雪,而实为抒羁旅别情,并暗含飘零不偶之慨。首句大笔渲染,雪岸苍茫,随江蜿蜒,状如银河。第二句呈现一幅冬去春来的景色:晴光照耀下碧波粼粼,野鸭飞鹭双双对对,在那碧波上回旋,凛冽中透露出生机。由此引发出归思之情,化用柳永《八声甘州》的词句,语淡情浓,耐人寻味。下片由雪下梅花引出闺思。上天讨厌梅花的纵情开放,所以降大雪将花封盖。卷帘既见院里雪下之梅,当知江上寒中之游子思家之苦。“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借景抒情,思情更浓。

      南宋词人向子湮的《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充满思君怀国之情: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叉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銮铬还?

      词人在彤云密布、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严寒,行役于江西鄱阳道上,对景感怀,怀念被金国掳去的徽、钦二宗,思君怀国之情,跃然纸上。

      南宋词人吕本中的《踏莎行》,见雪兴怀,别有幽情: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词中词人借梅怀人,花魂雪魄,冰清玉洁,浑然相似,对此佳景,更惹相思。因此探梅时节,不禁对景追忆往事,遂别有一番恼人风味萦绕于心。词写别恨,情从景生,浑然天成,两片的末句尤为警策。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出现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 :“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会撩拨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词到结句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 ”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这首词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情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 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艺术手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北宋词人毛滂的《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展现了雪花的动态美与静态美: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上片描绘飞雪的动态美,寄托了词人飘荡羁旅之悲情。“蝴蝶初翻帘绣”三句,描写纷飞的白雪,时而像翻穿绣帘的蝴蝶,时而像万千天女散花舒袖长舞,时而像落花飘洒,时而像飞絮蒙蒙。这里采用博喻的方法,将雪比做“蝴蝶”、“玉女”、“落花”、“飞絮”,用这些事物来比拟,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比喻要抓住两者之间的可比之处。这首词的比喻,主要是比形象、比情态。蝴蝶穿帘的形象,是比拟雪花的轻而美,玉女飞舞的形象,比拟雪花洁白而飘逸,落花比拟轻飏而凄清,飞絮比拟雪花飘洒而色白。这些比喻都是新奇的想象,富有独创性,自然、精当,达到了“喻巧而理至”的效果。正因这些喻体都含着一个“飘”意,就为歇拍的抒情句“长忆著、灞桥别后”作了铺垫,从而寄寓了羁旅在外,飘泊异乡的愁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下片写雪的静态美,寄托词人的孤高志趣。写咏物诗词,可正面描写,也可侧面描写,或以反衬手法出之。这首词的下片,词人就用寒梅来衬白雪,既勾画了雪之洁白,又表现了梅之高格,从而寄托了词人的孤芳、高洁的志趣。“浓香斗帐自永漏”一句,写梅花在雪后深夜之时开放,清香从窗外飘入室内的斗帐中。“浓香”代指梅花。“漏永”即“永漏”,意夜深。“任满地、月深云厚”一句,既写夜晚的雪景,如厚厚云絮铺满大地,似皎洁月光洒向原野。天宇大地,上下辉映,一个银白的世界。它静无纤尘,玲珑剔透。在这静穆的天地间,有一枝寒梅怒放,散着浓香,衬托着洁白的雪更加光洁隽美了。歇拍“夜寒不近流苏,后庭梅瘦”,又是一个抒情句。赞美雪中梅花不畏寒冷,不同流俗,不趋炎势,只在冰清玉洁中独弄清影。这白雪寒梅的形象又寄托了词人孑然独立的志趣。

      这首咏物词,既用博喻修辞法,将雪作多角度的正面描绘,表现了雪之多姿多采的动态美;又用衬托法,以清高的梅衬洁白的雪,创造了冰清玉洁的意境,表现了一种玲珑的静态美,在动与静、虚与实的结合中,融进词人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秀雅飘逸的风格。

      宋代女词人孙道绚的《清平乐·雪》,借雪抒情,情态毕现:

        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

        朱楼向晓帘开,六花片片飞来。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

      词一开始,写黄昏之际,词人看见雪花在漫天飞舞。“轻模样”,轻盈的模样,形容雪花贴切传神。接下来写她半夜时分睡在床上,静静地聆听着大雪压折梅树和竹枝的声音。由物及人,梅竹身上那种抽象的疼痛,继而转换成了一种具体的自怜之语。今夜的大雪,重重地压着梅花和竹子。如今我尚会疼惜你们,而我一生的寂寞与哀愁,又有谁知道,有谁怜爱呢?

      下片写第二天一大早,词人起床后,便迫不及待地掀开帘子,走到室外。此时依然是大雪纷飞,只见片片雪花迎面飞来。面对大自然馈赠的这些美丽的精灵,词人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结句描写词人转身回到屋里,没想到由于房内熏炉中那些带有温度的烟气,一下子就将身上的雪花全部融化了。她无奈地看着雪花变成雾气升腾而起,轻轻地笼罩在她那插有金钗的头上。雾气最后也渐渐地消失了,她显得无比的失落,只得独自在那儿低眉叹气。

      全词借物抒情,不写一字之喜,不着一句之怒,词人用轻灵的笔触,绘雪衬人,把一个女子一喜一嗔的神情,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南宋词人史祖达的《东风第一枝·咏春雪》,描绘出了春雪的细微特点: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较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着山阴,后盟遂妨上苑。熏炉重熨,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鞋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这首咏物词以细腻的笔触,绘形绘神,写出了春雪的特点,以及雪中草木万物的千姿百态。

      词的开头便紧扣节令,写春雪沁入兰心,沾上草叶,用兰吐花、草萌芽来照应“新暖”。春风怡怡,花香草绿,但不期而至的春雪却伴来春寒,“东风”、“新暖”一齐被挡住了。“巧沁”、“偷粘”,写的是在无风状况下静态的雪景。“谩凝”二句引申前意。春雪落在碧瓦之上,只是留下了薄薄的一层,“难留”二字更进而写出薄薄的积雪也顷刻消融,由此透出了春意。傍晚,又值下雪,理当寒冷,而慕寒“较浅”,更可见出确乎是春天即将要来临了。“行天入镜”二句,是全词中唯独正面描写春雪的。韩愈《春雪》诗云:“入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意谓雪后,鸾窥沼则如入镜,马度桥则如行天。以镜与天,喻池面、桥面积雪之明净,这里即借以写雪。“轻轻纤软”四字,写出了春雪之柔软细腻。天气并不严寒,又无风,雪花不易凝为大朵。因此,它才能沁入兰心,粘上草甲。上片结尾两句,宕开一笔,以“料”字领起,展开想象。此处“故园”当指词人在临安西湖边的家。这里用双燕传书抒发念故园、思亲人之意。重帘不卷乃“春雪”、“暮寒”所致,春社已过,已是春燕来归的季节,而重帘将阻住传书之燕。睹物伤情,异乡沦落之感溢于言表。

      过片续写春雪中的景物。柳眼方青,蒙雪而白;杏花本红,以雪见素,状物拟人,笔意精细。接着笔意一转,连用两典写人。“旧游忆着山阴”,用王徽之雪夜访戴逵,至门而返的典故;“后盟遂妨上苑”,用司马相如雪天赴梁王兔园之宴迟到的故事。词人颇具浪漫气质,面对一派雪景,不由想起古之文人雅士踏雪清游的情景,不禁心向往之。“熏炉”二句,上承“障新暖”及“暮寒较浅”之意。春天已来临,春雪却意外降临,使闲置不用的“熏炉”重又点起;春雪推迟了季节,冬装还得穿些时候,做春衫的针线且可放慢。结尾二句补足前两句。“凤鞋”系妇人饰以凤纹之鞋。挑菜”指挑菜节。唐代风俗,二月初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游观其间,谓之挑菜节。宋代沿袭了这种风俗。“灞桥”句又用一雪典。据宋人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唐)郑綮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这里扩展开来说,暗示即使到了挑菜节,仍是寒气未褪,人心倦出的因素仍在,暗示出词人心境在这大地复苏时节凄凉仍旧。江浙一带有民谚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挑菜节下雪不足为怪。

      这首咏雪词立意上虽无特别令人称道之处,却给人以美感,而成为词人咏物词中又一名篇,其妙处全在于其精工刻划。此词题为“咏春雪”,却无一字道着“雪”,但又无一字不在写雪。且全词始终紧扣春雪纤细的特点来写,“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之春雪,决不同于“战罢玉龙三百万,败残鳞甲满天飞”之冬雪,“碧瓦难留”、“轻松纤软”均准确把握了春雪的特征。这首词咏物又不滞于物,前结及下片“旧游”以下六句,均不乏想象与议论。虚笔传神,极有韵味。词人精于锻句炼字,如“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这一联,以柳芽被雪掩而泛白称之“白眼”,又以杏花沾雪若女子涂上铅粉,而谓之“素面”。在不经意中用了拟人手法。“青未了”、“红欲断”,准确地把握了分寸,笔致细腻,空灵而不质实。后结二句含蓄蕴藉:“凤鞋”借指红妆仕女,“挑菜”点明节令,“灞桥”隐含风雪。用一“恐”字领起,显得情致婉约,清空脱俗。姜夔评梅溪词“奇透清逸”,此词可为代表。

      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丑奴儿慢·麓翁飞翼楼观雪》,见雪思旧,观雪盼春:

              东风未起,花上纤尘无影。峭云湿,凝酥深坞,乍洗梅清。钓卷愁丝,冷浮虹气海空明。若耶门闭,扁舟去懒,客思鸥轻。

        几度问春,倡红冶 翠,空媚阴晴。看真色、千岩一素,天澹无情。醒眼重开,玉钩帘外晓峰青。相扶轻醉,越王台上,更最高层。

      “麓翁”即史宅之,史弥远之子。“飞翼楼”,在浙江绍兴。

      “东风”两句,登是楼观雪景,点题“飞翼楼观雪”。言词人陪同麓翁登上飞翼楼近看雪景,见春风尚未来临,楼下梅花枝上还覆盖着一层白雪,使它更显得一尘不沾。“峭云湿”两句承上远眺。眺望远山出岫,重岚湿润,白雪皑皑笼罩着梅花坞。那里处在一片混沌的银色世界之中,将株株梅树都洗刷成银装素裹。“钓卷”两句是说:我们在飞翼楼上卷起窗帘观赏雪景。见室外白茫茫天水一色,冷气扑面,一扫心头愁绪,不由得心旷神怡。“若耶”三句,见雪景,思伊人。词人过去曾在一次雪天中的若耶溪畔遇到过一位绝色佳人。他说:现在见到雪景,即想起伊人这时也可能紧闭门户,闲居室内吧。而我(指词人)却因被大雪所阻,性又疏懒,不敢像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一样乘着扁舟去若耶溪旁寻找芳踪,所以只能在飞翼楼上,面对雪景而神驰天外。

      “几度”三句。登是楼饮酒赏雪原是雅会,然而词人老矣,不免盼望春天来得快些。因为春天象征着旺盛的生命,春色也一定胜过冬景,所以他在人前背后已有好多次问过别人:“春天来了吗?”他相信,当春天真的降临人间之时,飞翼楼外的远山近水定会红花绿叶相映成趣,更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看真色”两句,写词人从幻觉中清醒过来,他看清眼前现实中的真面目,远近高低银装素裹,一片白色世界。不禁感叹:大自然真是位最无情的神啊!“醒眼”两句,写他重新睁开朦胧的醉眼时,斜月已经西挂在窗帘外,东方也由白转红。饮酒一夜已经雪住天晴,阳光照射下,西面的山上已显露出青色,春天终于来临啦!“相扶”三句,言词人与史云麓兴致勃勃地相约:我们俩一定要去越王台踏青访古,并再次痛饮一场,带着醉意,互相扶携着去登越王台的最高层。

      此词上片写词人观赏雪景,思念佳人;下片进一步描绘雪景,表达对春天的盼望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南江北雪漫漫——咏雪古诗词赏析(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