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之美(二)

                  郑欣淼

            二、诗歌长河

      中国诗歌长河源远流长而又从未中断,其中高峰迭起,诗家如林,留下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遗产,至今仍是传统文化中最受人关注和喜爱的部分之一。下面我所重点介绍的中国诗歌史上最有影响的六个时期及其作品,其实都是文学史上的常识,只是想强调一下其中的重点。

1.《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离现在已三千多年。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对此后的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抒情特色。除二《雅》和《国风》中的少数诗篇外,《诗经》其他篇章都是抒发自己情感的抒情诗,这为中国文学奠定了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与古希腊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是现实性特征。《诗经》中的作品除少数篇章处、其他都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讲的都是老百姓过日子的情景,有很多爱情诗,当然还有尖锐的讽刺诗。而且诗人以严肃的创作态度表现着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体验与强烈关怀,表现了积极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自然朴素的艺术风格。对于诗的“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与巨大作用,千万不能小看,秦始皇焚书坑儒,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诗经》,这是为什么?说明了诗的力量。


      三是“赋”“比”“兴”表现手法。“赋”是铺叙,“比”是打比方,“兴”是什么?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由这件事情引出来的却是另一件事情。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当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会限于某一种表现手法,往往“赋兴”相间,“比兴”同具,甚至“赋比兴”三者兼而有之。

2.楚辞

      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以屈原为其光辉代表。《离骚》代表了屈原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空前绝后的最为宏阔壮伟的长篇抒情诗。楚辞开启了中国诗歌史中《诗经》以后的第二个辉煌历程,“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楚辞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屈原《离骚》所奠基的浪漫传统成为后世诗歌的主流之一。 “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二是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寄情于物”“托物以讽”,这种表现方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是屈原爱国精神、人格力量的感召与影响。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在中国历史上,对屈原的敬爱、纪念甚至影响到中国的民俗,据传屈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江自沉的,在他逝世不久,民间就开始以独特的民族形式来纪念他,那就是每年在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船。2018年端午节,中华诗词学会与中华诗词研究院共同发起倡议并在荆州试办了首届中华诗人节,发表了《首届中华诗人节致海内外诗人书》,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继承屈原的精神。

3 建安诗歌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曹氏父子“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和开创者,他的诗歌造诣极高,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提出了“风骨”的概念,还提到“文人相轻,自古使然”的现象,认为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第一次将文学摆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位置上。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作品90多首,是建安诗人中最多的,而且无论是诗歌还是文赋,均“华美而壮大”。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奠定了五言诗的地位,树立了“建安风骨”。


4,唐诗

      唐代是一个诗家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族诗情郁勃的时代。    唐代在诗歌体式上最大成就是近体诗(和唐以前的古诗、古风等古体诗相对而言)。它有固定的声韵格式,例如要押平声韵,因为唐人创作近体诗一般要入乐歌唱,平声便于长声曼唱。从唐代以来,近体诗成了中国诗歌的主流。

        闻一多先生说:“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说唐诗》)唐朝将近300年诗歌的普及和繁荣,更加诗化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中华文化增添了诗的意兴和诗的美。

        唐诗不仅在诗歌史上有着崇高地位,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唐诗不仅仅为今人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而且告诉今人如何诗意地生活。唐诗中包含的美好情感需要发掘,唐诗中的精神价值需要彰显,唐诗是今人生活的高尚元素。唐诗是诗中的经典,而经典是常读常新的。

        在唐诗的地位确立及整理推广上,清代有许多重大举措。清康熙年间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全唐诗》,该书架构是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又旁采碑、碣、稗史、杂书之所载拾遗补缺而成,共收录唐、五代350年间诗歌48900余首,收入作家2246人。《唐音统签》原本及抄补之足本现藏故宫博物院。康熙皇帝在《全唐诗》的御制序文中说:“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备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

5.宋词

      我们惯称的“宋词”,其实在宋朝之前的唐五代,词已经有了300年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例如晚唐温庭筠,其《金荃集》收词70首,是我国第一本个人词集,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又如李煜,把词境、词艺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说到宋词,绕不开柳永与苏轼这两个人。柳永有“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故事流传,并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佳话。他的贡献主要是创制慢词,长于铺叙,拓展题材,雅俗兼陈,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苏轼则打破了词为“艳科”“小道”的藩篱,以诗为词,用词书写士大夫的性情怀抱,遂开一代词体创作的新风气。

      宋词以其高度的繁荣与唐诗并称。经过唐五代300年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特别是宋代300多年上自朝廷下至市井的歌唱,中国文学有了更细腻的感觉和表现,中国文化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6.散曲

      作为有元一代文学代表的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戏曲,两者的艺术形式不一。散曲有南北之分,元散曲主要是北曲,明清则盛行南曲。我们今天通常讲的散曲,主要是指北散曲,它比元杂剧要先出世。散曲又可分为小令与套曲两类。

      散曲的地位原来并不高,元代散曲作家本身不多,明代比元代好,清代又不如明代,王国维写了《宋元戏曲史》,包括一些曲学大家的努力,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曲的地位被确定。

      散曲和诗歌最大的区别在于,大量吸收民间的方言俚语,具有以往诗歌中少见的诙谐和幽默,突出的是本色之美,什么叫本色?就是自然之美,总的来说它是以俗为雅,大俗之中有大雅。如张鸣善的《水仙子·讥时》:“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揭露世风的龌龊败坏。语言犀利泼辣,比喻极具特色。

      现在写散曲的人很多,中华诗词学会为此成立了散曲工作委员会。全国有十来个省都成立了散曲组织。我到山西的原平市考察,这个市有一个乡,上百人写散曲,他们也多有不符合格律的地方,但总体上还是把散曲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前几年三晋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原平农民散曲选》,受到诗词界的关注。

      以上大略回顾了中华诗词的历程,需要明白的是, “唐诗、宋词、元曲”,只是说诗、词、曲这三种诗体,在这三个时代分别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是这三个时代最为辉煌的文学成果,但不等于说唐以后无诗、宋以后无词、元以后无曲了。就这几种诗体而论,实际上都是贯串了以后的各个时代,而其中诗又是主流。这就形成了诸多诗体同时存在的现象。即新的诗体产生了,以往的诗体却并没有消失,不仅仍然存留了下来,而且继续得到发展,不断丰富了诗歌的形式。这就出现了中国诗歌体式独特的运行方式,即各种诗体同时存在于某一时代。这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式。现当代写旧体诗的人,一般是诗和词都写。例如毛主席,既写诗,又填词,既写律诗、绝句,还有古风。现代还有如吴梅等大家,诗词曲俱擅。大体而言,前代的诗体渐趋古雅,近起的诗体趋于新俗,往往在其文学思想的表达与社会功能的承担方面也各有侧重。

点击以下兰字继续读……


中华诗词之美(之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诗词之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