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祝福和平年代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映于1972年,由苏联导演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导演的一部讲述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广袤森林中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狙击战故事的电影。本片获4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又获列宁金奖

  电影由上下两部组成。第一部分北部主要基调是轻盈欢快的,也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苏联边境上,准尉瓦斯柯夫带领一支小规模队伍驻守边境,前线战争爆发,队伍仅有的几位士兵被调往前线,接任驻守的是一群女兵。导演以较为欢快的节奏有条不紊的讲述了女战士的身世,她们和与正常的女性一样,爱弹琴读诗,爱听八卦,举办舞会,在舞会上欢声笑语,青春的活力在她们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她们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这些回忆有的是苦涩的有的是美好的。而这一切的美好都停留在了1941年,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占领明斯克,苏德战争爆发。她们被迫中止本来平静的生活投入到战争当中去。战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甚至命运,悲剧感也应运而生。


  第二部分悲剧感急剧上升,女兵丽达在夜晚回家探望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了两名德军的空降兵,为了阻止德军的深入,准尉决定带领一支五人的女兵队伍去山里搜查和歼灭敌军,但是德军的数量和环境的险恶远远的超出了他们的预期,由于寡不敌众他们不得不派另一名女兵返回驻地报信,剩下的准尉和四名女兵与敌人周旋。

  不料她却在回去报信的路上不幸被沼泽吞没。在战斗的过程中,女兵们一一倒下,最后的班长丽达因中弹受伤,再把儿子交给准尉瓦斯柯夫后也开枪自杀。最后的准尉愤怒了,他潜入德军的阵地,发飙跑进德军的驻地,缴了敌人的械,俘虏了剩下的德军,并押着他们回到驻地。另一边驻地处察觉出队伍长时间没有返回的异样,少校带领军队沿途寻找,终于准尉与少校带领的军队汇合了,准尉也因失血过多而倒下。

  多年后,年迈的准尉带着丽达那个现在是军官的儿子来到当年他母亲牺牲山上的树林,此时已经已经是和平年代了,这里已经成为了年轻人们浏览的一处景点,当他们看到准尉为当年牺牲的女兵立下的坟墓时,也不由得肃立起来,与准尉一起向女兵们默默表达自己的敬意。


  我们从主观上探讨一部作品,首先讨论的便是这部作品的题材,故事,人物性格,似乎有了这一切这部作品就会获得成功。但近代以来,反战争题材的电影不计其数,但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却与众不同,在影史上获得了不可撼动的地位,这是为何?原因就在于电影在这部电影里选择的独特的切入点,在这部以卫国战争为主题的影片中,导演所做的却并不是一味的歌颂卫国战争的伟大,而是以人为原点,展现战争的残酷,以及对祖国的深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本来故事的本身是围绕五个苏联男军人展开的,导演巧妙地做了改编让故事的主体发生在五个女兵身上。通过讲女兵牺牲的故事,揭示了“战争面前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这一残酷现实,也揭露了战争惨痛的本质“将一切美好摧毁”。我想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对于视听的巧妙运用即使今天看来也有深刻意义。整部电影都是以黑白为色调,而在讲述女兵们的回忆时,却均采用彩色,这一黑一白的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交代了情节也在潜移默化中给整部电影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包括影片的最后的一幕,色调又转为彩色,这种彩色代表了着生机,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旅游来到当年发生战争的地方,此时天空湛蓝阳光明媚,一切都是美好的,阳光下牺牲女兵的面孔一一浮现,悲情的色彩达到顶峰,令人百感交集。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制作发行时间——197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早已胜利,导演在这时制作一部爱国主义的反战影片,影片也自然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往往把视角放在了战争胜利的决定性战争中,仿佛战争的胜利只跟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决定性的英雄人物有关系。但又谁曾记得在战争中为和平牺牲的小人物呢?难道他们就应沦为历史的尘埃吗?一定不能。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战争带来的影响都是全人类的。正因于此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已经超越了对于英雄主义的赞美,更像是一部写给每一个经历过战争的小人物的赞歌,像是对和平的呼吁,和对和平年代的祝福。



  70年代的世界也是文化对立的时代,但这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并没有因为诞生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就湮没了它的光辉,相反却成功的入围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得纪念奖,还成功的提名4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也是在影片之外另一个令我感动的点。可能这就是文化的包容性吧!艺术不分国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祝福和平年代)